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
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各学部经过候选人材料审阅、专业组评审、全学部评审和投票等程序(医药卫生学部采用通信评审、工程管理学部候选人在相关专业背景学部评审),从560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173位,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投诉受理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匿名投诉原则上不予受理。
Nat Immunol:中科院再发文,中性粒细胞识别DNA分子机制
中性粒细胞是天然免疫反应的第一道防线,当感染或炎症反应发生时,中性粒细胞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病发区域。目前已知的触发天然免疫反应的感受元件以TLR为代表,它们可以识别来自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分子,从而引发下
Nature Immunology:中科院科学家在白细胞抗细菌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范祖森研究组在著名期刊《Nature Immunology》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Sox2蛋白通过识别胞内细菌DNA活化嗜中性粒细胞促炎症反应的新功能,试图揭开这一问题的谜底。
中科院关注广西香猪产业
中科院院士:转基因肯定是安全的 没空和不懂科学的人理论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方荣祥表示,当前社会上一些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没有根据,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转基因技术是安全可靠的,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有利的。 “我本身是搞转基因的,从学科上来讲应该属于技术上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都是有很大好处的,从我搞科研的角度来讲,我认为转基因肯定是安全的。”这位从事了30多年转基因技术的中科院院士说。
中科院Nature Genetics发表水稻研究新成果
日前,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异三聚体G蛋白(Heterotrimeric G proteins)调控了水稻的氮利用率。
中科院研制出藻类“生长潜力”测量仪
记者25日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了解到,该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制出“藻类光合作用活性原位测量仪”。该项成果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藻类“生长潜力”——光合作用活性的长期在线监测,对蓝藻预警具有重大意义。 这项成果近日通过了安徽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 近年来我国大型湖泊与水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夏季蓝藻水华持续高频次发生,如何治理及预防蓝藻暴发广受社会关注。
中科院就转基因技术研究发倡议:践行负责任的科学研究
2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对外发布《关于负责任的转基因技术研发行为的倡议》(以下称倡议书),倡议科学家应在转基因技术审批决策过程中坚持审慎负责的行为,不要受各种潜在利益的影响,谨慎对待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研究,规避利益冲突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倡议书》说,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如有不规范的研发和滥用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