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科学家识别出能阻止机体攻击性行为和诱导亲社会行为的特殊大脑区域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识别出了能阻止攻击性社会行为和诱导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大脑区域,皮质杏仁核中的细胞能对雄性社会刺激产生特异性反应,从而增强其显著性并促进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BBI:揭示小鼠机体微生物组和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神秘关联
本文研究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组在调节机体攻击性行为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并强调了其背后潜在的作用途径,从而就为开发针对攻击性行为相关障碍的新型治疗性策略提供了新的见解。
Cell:发现调控雄性性欲、性行为和快感的关键脑回路,为开发调控男性性欲的药物开辟新道路
研究团队还表示,激活雄性小鼠调控性欲的大脑回路并没有影响其攻击性,因此,通过这种机制提高男性性欲的药物也不大可能引发攻击行为。此外,研究团队正在积极发现和阐明雌性体内类似的大脑回路。
张建之团队发现,避孕措施或导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消失
发现,从1950-1959年,同性性行为相关基因(SSB相关基因)与该亚组的孩子的数量呈正相关,这支持了先前提出的在口服避孕药广泛使用之前维持这些基因的机制。
最新研究称大脑变化与母性行为有关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神经科学论文显示,妊娠可能会使母亲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与母性行为有关。这项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变化或许导致了妊娠期间和产
PLOS Pathogens: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的HIV更具毒性...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它会大量攻击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使患者经过数年,甚至10年以上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AIDS)患者,最终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毒(HIV)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即HIV-1和HIV-2。前者的毒性更强,感染了全球绝大多数病例。数据显示,HIV-1影响了全球超过3800
何时发生首次性行为、何时成为父母,早就刻在了DNA里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用种种“社会学”理由去应付来自七大姑八大姨的灵魂拷问——“小花儿啊!过年带对象回来吃饭不?”“猫狗双全,无需对象……”“二狗啊!隔壁大牛都三胎了!你也要抓紧啊!”“这不是经济大环境不好嘛,一胎都不想生……”NONONO,同志们,现在有科学理由了!
研究发现神经内分泌激素SN在鱼类生殖及性行为中具有重要功能
神经内分泌因子Secretoneurin(SN)主要表达在下丘脑神经元和垂体前叶细胞,SN由分泌粒蛋白II(Secretogranin II,SgII)经过激素原转化酶的蛋白水解作用后形成,其包含33-34个氨基酸的神经肽,在鱼和哺乳类等脊椎动物中非常保守。SN可显着刺激脊椎动物生殖轴的重要信号分子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