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科学家发现可替代阿片类止痛药的化合物

2013年7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西奈山医学院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一种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阿片类受体的药物,该药物或有效替代吗啡或其他阿片类镇痛药物,而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或产生药物依赖。该发现发表在七月份的PNAS杂志上。 吗啡依然是现今最常用的的镇痛剂,但是长期服用会导致成瘾,以及其他副作用,如呼吸系统问题,便秘或腹泻等。

2013-07-17

:简单有机化合物能合成人造细胞

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用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合成了能够自我增殖的人造细胞。这种增殖方式类似大肠杆菌的细胞有望成为探索生物起源的线索。 取得这项成果的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菅原正等组成的团队。研究人员先利用类似界面活性剂的分子、催化剂以及水制成双层膜。然后把混有从大肠杆菌提取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和DNA合成酶的水注入双层膜,让膜包裹着含DNA的水,形成外观像细胞的直径1至10微米的球体。

2012-11-18

JBC:一种新型化合物或为成瘾药物的开发提供希望

2013年8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研究者揭示了其研究发现,或为其开发有效且副作用低的成瘾药物提供思路和希望。研究者结合动物和细胞实验揭示了一种活性化合物的单一代谢路径,为成瘾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极大帮助。

2013-08-04

Science:邓宏魁等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转“发育时钟”

7月18日,Science杂志(Science Express)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赵扬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该成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实现体细胞重编程的途径,给未来应用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可能。

2013-07-30

PLoS:离子通道活性化合物筛选平台

来自上海药物所等处的研究人员采用基于荧光的筛选技术,搭建了离子通道活性化合物筛选平台,并从中发现多个活性化合物,比如KCNQ1激动剂六氯酚(Hexachlorophene),相关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上海药物所利民特聘研究员和高召兵博士,第一作者为研究生郑月明。

2012-12-20

ACIE:化学半合成法发现抗结核新型化合物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世界第二大致死性感染疾病,近年来由于结核感染与艾滋感染的协同作用、全球人员的不断流动、不合格的公共卫生项目、耐药性及感染的持久性等原因,使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的需求更为迫切。

2012-12-20

PLoS One:发现多酚化合物在肠吸收及代谢中的动力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第四军医大学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Intestinal Absorption and First-Pass Metabolism of Polyphenol Compounds in Rat and Their Transport Dynamics in Caco-2 Cells,”文章中...

2012-11-18

PNAS:阻止真菌细胞附着的新化合物

2013年8月12日讯 /生物谷BIOON/--针对严重、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真菌感染,近日,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WPI)和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 (UMMS)的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一种化合物,能阻止真菌细胞附着表面。通常情况下,真菌细胞附着是人类病原体白色念珠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第一步骤。

2013-08-14

:马黛茶中化合物诱导结肠癌细胞死亡

马黛茶来源的植物,图片来自维基共享资源。 阻止结肠癌有可能像爱喝马黛茶(mate tea)那样简单吗?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证实当人结肠癌细胞暴露在一杯马黛茶里存在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它们会死亡,而且在南美洲人们因为马黛茶的医疗价值而长期喝它。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