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发表了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陈迪教授课题组和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志刚教授课题组的合作论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ExoSD chips for high-purity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Nano Letters:光控DNA微纳制造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华带领团队在光控DNA微纳制造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Remote Photothermal Control of DNA Origami Assembly in Cellular Environments为题,发表在Nano Letters上。DNA折纸(DNA origami)结构是由一条数千
Communications Biology: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液滴微流控的链霉菌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
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可以生产蛋白、小分子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生产中,常用随机诱变手段产生大量的链霉菌突变库,但缺乏与之相适配的高通量筛选手段用以获得目标突变株。已报道的基于流式细胞分选的方法只能对链霉菌的原生质体或孢子进行筛选,由于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多产生于菌丝发酵的平台期,因而原生质体或孢子均无法代表链霉菌的真实发酵状态
DNA“测龄”新技术有利于鱼类种群管理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检测新技术,可测定鱼类的年龄,以此改善对野生鱼类种群的管理。相关论文已发表在国际期刊《分子生态学资源》上。研究人员介绍说,传统上硬骨鱼类年龄一般通过测量耳石等钙化结构的增量来确定,然而摘取耳石会造成鱼类死亡,该方法对于受威胁鱼类物种并不可取。为
研究人员突破纳升液滴精准输送和采样的纤维尖端微流控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杨广中教授于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在线发表论文“Microfluidics at Fiber Tip for Nanoliter Delivery and Sampling”(DOI: 10.1002/advs.202004643)。活检是切取少量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常规技术,是众多疾病诊断的黄金标准。液体
Mol Cell: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可让CRISPR-Cas9按顺序编辑DNA
2021年2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序列剪切或编辑进行编程。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Molecular 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equential Activation of Guide RNAs to Enable Successive
科学家利用单细胞成像技术或能完全定义肿瘤微环境的代谢状态!
2021年2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题为“Single-cell resolved imaging reveals intra-tumor heterogeneity in glycolysis, transitions between metabolic states, and their
给药途径再获突破,可溶解微针给药技术掀起医美新浪潮
一直以来,临床医疗给药方式各有不同,也各有优劣。日前,除了传统的口服药剂、注射针剂、外用涂抹等方式以外,一种新型的给药方式——可溶解微针透皮给药技术正在成为业界的关注热点。可溶解微针透皮给药技术不仅可实现精准给药,还能通过简便的操作让患者获得良好体验。
UCSD研究人员利用AI技术发现新DNA启动码
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介绍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了新的DNA启动码“下游核心启动子区”(downstream core promoter region-DPR),有望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用来控制基因启动。据研究人员介绍,DNA接收到A、C、G、T这4种碱基的编码指导后发出精确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