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子刊: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遭遇新挫折!新研究揭示它可导致大量不想要的DNA重复

2020年2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明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小鼠进行常规的CRISPR-Cas9基因插入过程中,不必要的DNA重复频率很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2月21日的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ervasive head-to-tail insertions of DNA te

2020-02-26

Science:CRISPR-Cas9编辑CAR-T细胞疗法可由于治疗难治性癌症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艾布拉姆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发布的最新数据,经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CAR-T细胞可以在癌症患者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的时间,并且能够稳定增殖并发挥功能。

2020-02-08

英夫利昔单抗生物仿制药CT-P13皮下制剂和静脉制剂具有相同的疗效和安全性!

2020年02月16日讯 /生物谷BIOON/ --韩国生物制药巨头Celltrion Healthcare近日公布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新的一年期数据。该试验在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开展,正在评估生物仿制药CT-P13(英夫利昔单抗)2种剂型——静脉制剂(IV)和皮下制剂(SC)的药代动力学(PK)、疗效和安全性。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2

2020-02-16

2020年1月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即将过去的2020年1月份,有哪些重大的CRISPR/Cas研究或发现呢?小编梳理了一下这个月生物谷报道的CRISPR/Cas研究方面的新闻,供大家阅读。

2020-01-31

Nature:揭示ATP13A2基因缺陷导致帕金森病机制

2020年2月2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ATP13A2基因缺陷通过破坏多胺的细胞运输导致细胞死亡。当这种情形发生在控制身体运动的大脑部分中时,这会导致帕金森病。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月2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TP13A2 deficiency disrupts lys

2020-02-02

JAMA:我国科学家揭示北京13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2020年2月9日讯/生物谷BIOON/---2019年12月,中国武汉出现了肺炎病例。这些病例的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可能与武汉市的一家海鲜市场的人畜共患病或环境暴露有关。人际传播是大多数2019-nCoV感染的原因,包括在医护人员中的感染。这种病毒已经传播到中国的不同地区和至少其他26个国家。大量的男性被感染,并且报道的死亡率约为

2020-02-09

Nature:揭示为何大约40%的细菌缺乏CRISPR-Cas系统

2020年1月2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和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了细菌免疫系统如何对它们的宿主有害,并解释了为何在许多细菌中没有发现它们。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月22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of temperate phages drives

2020-01-27

研究揭示编码在转座子的新型CRISPR-Cas系统靶向DNA的作用机制

1月8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杨荟研究组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a Tn7-like transposase recruitment and DNA loading to CRISPR-Cas surveillance complex 的研究成果。

2020-01-19

2019年12月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2019年12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的简称,Cas是CRISPR相关蛋白的简称。CRISPR/Cas最初是在细菌体内发现的,是细菌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 图片来自Thom

2019-12-31

2019年12月13日Science期刊精华

2019年12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2月13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1.长达十年的科学争端终解决!两篇Science论文揭示人黏连蛋白通过挤压DNA环进行基因组组装doi:10.1126/science.aaz3418; doi:10.1126/science.aaz4475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