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在异染色质中,TALEN的编辑效率是CRISPR-Cas9的5倍
2021年2月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单分子成像技术对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9和TALEN进行了比较。他们的实验显示,在基因组中紧密压缩的称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的部分,TALEN的编辑效率是CRISPR-Cas9的5倍。脆弱X综合征、镰状细胞贫血、β-地中
新研究揭示CRISPR/Cas9除了作为基因编辑工具,还可作为调节开关调节基因活性
2021年1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系列针对实验室培养的细菌开展的实验中,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证据,表明广泛使用的基因切割系统CRISPR-Cas9还有另一种作用---作为CRISPR-Cas9基因的自我调节开关。它调低或调弱CRISPR-Cas9活性的作用,可能会帮助科学家们开发出用于研究目的的细胞基因工程新方法。相关研
基于CRISPR/Cas9的单细胞谱系追踪,揭示癌症异种移植物转移的速率、途径和驱动因子
2021年1月25日讯/生物谷BIOON/---当癌症局限于身体的一个部位时,医生通常可以通过手术或其他疗法进行治疗。然而,大部分与癌症有关的死亡,是由于它的转移倾向,发送自己的种子,可能在全身生根。转移的确切时刻转瞬即逝,迷失在肿瘤中发生的数百万次分裂中。美国怀特黑德研究所成员Jonathan Weissman说,“这些事件通常是不可能实时监测的。”如今,
科学家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3在痒觉中的作用及机制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联合研究,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发表了题为“FGF13 Is Required for Histamine-Induced Itch Sensation by Interaction wi
2020年12月CRISPR/Cas最新研究进展
2020年11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基因组编辑技术CRISPR/Cas9被《科学》杂志列为2013年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今年10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病原学研究所的Emmanuelle Charpentier博士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 A. Doudna博士因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面做了的
JBC:新研究揭示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胆固醇转运蛋白ABCA13突变
2020年12月31日讯/生物谷BIOON/---科学家们一直怀疑细胞中胆固醇转运蛋白ABCA13发生的突变与精神疾病有关,但发现很难证明这一点,也很难确定它是如何发生的。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证据表明ABCA13蛋白受到破坏的小鼠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行为。他们研究ABCA13的功能,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
13个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首家过评
近日,国家药监局官网显示13款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浙江惠迪森和山东润泽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北京泰德和南京健友的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液均为首家同时过评品种。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是广谱的第二代头孢菌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结合细菌蛋白,从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由医药魔方PharmaGo数据库可知,目前该品种除了
利用CRISPR-Cas13a和智能手机摄像头在30分钟内定量检测新冠病毒RNA
2020年12月6日讯/生物谷BIOON/---想象一下,用拭子擦拭你的鼻孔,然后将拭子放入一个设备中,15到30分钟后,你的手机上就会有一个读数,告诉你是否感染了导致COVID-19疾病的冠状病毒SARS-CoV-2。这一直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格拉斯通研究所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的愿景。而如今,他们报告了一项科学突破,使他们更接近于实现这一愿
CRISPR-Cas9技术编辑的CAR-T细胞或能增强机体抵御血液癌症的潜力
2020年12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在2020年第62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上,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最新的临床前研究结果,他们发现,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CAR-T细胞上能抑制T细胞激活的特殊蛋白或能增强工程化T细胞清除血液癌症的能力。研究人员敲除了CAR-T细胞上名为CD5的基因,随后将其输注回携
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3在痒觉中的作用及机制
《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FGF13 Is Required for Histamine-Induced Itch Sensation by Interaction with NaV1.7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旭研究组,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