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子刊:运动会诱导骨骼肌表达一种酶,能增强肌肉功能,预防甚至逆转胰岛素抵抗
现代社会中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的流行,与人体力劳动和运动的普遍缺乏密切相关。然而,运动的缺乏在2型糖尿病病理生理中的作用,以及运动如何改善胰岛素抵抗,仍困惑着广大医学研究人员。前不久,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子刊Science Advances公布了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Tony Tiganis教授在内分泌和运动医学领域的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运动
研究发现自然界中首例exo选择性的分子间Diels-Alder反应酶
药物中间体、农药和精细化学品在国计民生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化学合成工艺存在效率低和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基于酶催化的生物合成工艺具有过程绿色、选择性好等优势,目前特别在创新药物工业化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目前酶催化反应的工具箱还非常有限,能够催化新颖化学转化的酶亟待被发现,从而推动酶催化在工业上更为广泛的应用,有助于实现化学品的“
Nature Metabolism:揭示甲硫氨酸合成酶通过调节叶酸代谢影响肿瘤发生的新机制
甲硫氨酸合成酶能够耦联叶酸代谢与甲硫氨酸循环,但对于肿瘤发生过程中甲硫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仍不清楚。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了题为“Methionine synthase supports tumour tetrahydrofolate pools”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同位素示踪实验,发现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合成
Science Advances:研究发现植物辅酶Q合成途径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flavoenzyme operates in ubiquinone biosynthesis in photosynthesis-related eukaryotes的科研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辅酶Q合成途径的
PLOS Genetics:揭示分泌型磷脂酶D调控水稻抽穗时间的新机制
磷脂酶Ds(PLDs)是磷脂酶的一个重要家族,通过水解磷脂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响应。研究组前期在水稻基因组中首先鉴定到了一类特殊的N端含有信号肽的PLD(spPLD),其区别于传统的N端为C2或PX/PH结构域的PLD而独立存在 (Li et al., Cell Research,2007)。尽管目前的遗传研究已经证明了传统PLD在脂质
Nat Commun:利用CRISPR-Cas9对非核糖体肽合成酶进行编辑可产生新型抗生素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操纵细菌中关键装配线酶的新方法,这可能为新一代的抗生素治疗铺平道路。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研究揭示去泛素化酶OTUD1抑制肠炎发生新机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多发于结肠和回肠末端。近几十年来,IB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有效根治IBD的治疗方案。肠道免疫系统能通过多种细胞和分子机制维持肠道免疫稳态,其紊乱可能导致多种炎症和免疫性疾病乃至肿瘤的发生。深入探寻肠道免疫微
Science子刊:陈晓亚研究组发现植物辅酶Q合成途径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flavoenzyme operates in ubiquinone biosynthesis in photosynthesis-related eukaryotes”的科研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辅酶Q合成途径的苯环6位羟
ACS NANO: 多功能菌基纳米酶实现肿瘤治疗精准打击
化学动力疗法(CDT)是一种通过肿瘤微环境(TME)内源性活性氧(ROS)破坏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肿瘤自身的抗氧化能力以及靶向性等问题限制了CDT的进一步发展。2021年12月,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ACS NANO》发表了题为“Precise Chemodynamic Therapy of Canc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的机器学习研究中获进展
碱基编辑技术可实现精确的碱基转换,当前,有三类碱基编辑器被广泛应用,包括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ytosine base editor,CBE)、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denine base editor,ABE)、糖基化酶碱基编辑器(glycosylase base editor,GBE)。2020年,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