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19年终盘点:中国科学家重磅级研究成果解读

时光总是匆匆易逝,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0年,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里,我国科学家们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2019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和解读,分享给各位读者!图片来源:Cell, doi:10.1016/j.cell.2018.12.030【1】Cell:揭示新型抗病毒因子抑制HIV-1程序性-1核糖体移码

2019-12-27

2019年度巨献: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创新性成果!

时至岁末,转眼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0年,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里,科学家们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本年度科学家们在该领域取得的重磅级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Illustration by Michael Worful【1】Lancet子刊:警惕!体内多余的脂肪或会诱发心血管疾病和

2019-12-27

2019年度巨献: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重要成果解读!

时光总是匆匆易逝,转眼间,2019年就要结束了,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科学家们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编对相关重要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6xc.com.au【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0多种新型肠道菌群!doi:10.1038/s41587-018-000

2019-12-27

2019年度巨献:重磅级文章解读老药新用研究新成果!

时至岁末,转眼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0年,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里,科学家们在老药新用研究领域上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本年度相关重要研究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http://cn.bing.com【1】Cell Rep:老药新用!一类乳腺癌药物有望治疗耐药性肺癌!doi:10.1016/j.celrep.2

2019-12-27

2019年度巨献:重磅级文章解读衰老领域研究新进展!

时至岁末,转眼间2019年已经接近尾声,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20年,在即将过去的2019年里,科学家们在机体衰老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果,本文中,小编就对本年度科学家们在该研究领域取得的重磅级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1】PLoS Genet:新型环状磷酸RNA分子或在机体衰老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doi:10.1371/journal.pgen.

2019-12-27

中国学者入选《自然》2019十大科学人物

 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凭借在人类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的成果入选。《自然》新闻特写主编里奇·莫纳斯特斯基说,这个榜单选取了那些在本年度科学界重要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邓宏魁是唯一一名登上榜单的中国学者。据《自然》介绍,他和团队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它们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随后移植

2019-12-25

2019年度巨献:那些打破教科书挑战常规的突破性研究解读!

很多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及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观点仅限于目前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然而随着时间推进,科学研究在不断在发展的同时,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会层出不穷,很多教科书中的观点也会被覆盖更新,很多传统认知也会被替换。那么2019年都有哪些打破教科书或挑战传统认知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呢,本文中,小编就对2019年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筛选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ifpnew

2019-12-27

2019年度盘点:生命科学及医学领域的热门人物与事件

2019年即将过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对本年度生命科学领域热点人物及事件进行简要梳理,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

2019-12-27

中国科协发布2019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

 17日,中国科协在京举办了“典赞·2019科普中国”活动,活动现场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事件”评选结果,它们分别是:1. 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此次任务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

2019-12-25

2019年12月13日Science期刊精华

2019年12月21日讯/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2月13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1.长达十年的科学争端终解决!两篇Science论文揭示人黏连蛋白通过挤压DNA环进行基因组组装doi:10.1126/science.aaz3418; doi:10.1126/science.aaz4475

2019-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