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DNA甲基化参与调控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互作的表观遗传研究取得进展

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eraglycines)病是引起大豆减产的病害之一,研究大豆-线虫互作机制对提出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培育抗胞囊线虫病的大豆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DNA甲基化(DNA methlation)是一种表观遗传标记,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响应各种生物或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调控作用。研究表明,胞

2020-10-01

研究揭示非模式哺乳动物与其寄生蛔虫协同演化的基因组机制

协同演化(Coevolution)指两个或多个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过程相互影响彼此的演化,按种间关系可分为互利的协同演化和拮抗的协同演化。宿主和寄生虫的协同演化就是典型的拮抗协同演化。已有的关于协同演化遗传机制的研究较多集中于候选基因水平,缺乏基因组水平的研究。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一些和人类及家养动物健康相关的寄生虫基因组被解析。然而,目前多数研究着眼于

2020-10-01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功能基因组研究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难题,由于该类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对其诊疗常存在困难。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报道许多非编码变异与精神疾病相关,这些变异是否存在生物学功能及相关机制仍需探索。例如,GWAS研究发现,染色体16p11.2区域的常见变异(common variant)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风险显着相关

2020-10-01

研究解析树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异性和HCV病毒感染模型受限的遗传机制

树鼩是灵长类动物的近亲,作为实验动物具有应用价值,日渐受到重视。前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姚永刚团队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完善和更新树鼩基因组(KIZ version 1,Nat. Commun. 2013;KIZ version 2,Zool. Res.),利用新版基因组,可更好认识树鼩的遗传特性,解释其用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特别是病毒感染模型创建

2020-10-01

EBioMedicine :研究揭示驱动疾病发生的遗传因素

近日,南澳大利亚大学澳大利亚精确健康中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参与人体脂肪代谢的三个主要变体(ε4,ε3和ε2)对人体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

2020-09-16

龙胆族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研究取得进展

随着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已普遍应用于重建植物“生命之树”研究中。大多数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包含约80个蛋白编码基因。叶绿体基因组由于缺乏重组,而常被认为是连锁的单一基因座;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绿体基因组中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编码基因具有不同的核酸替代速率,经受不同的自然选择压力。目前对叶绿体单基因或不同功能组基因的进化研

2020-09-18

Sci Rep: 研究揭示伤口愈合的生物机制

我们的身体具备自行愈合伤口的能力,例如割伤或擦伤。但是,患有糖尿病,血管疾病和皮肤疾病的患者有时难以康复。这可能导致慢性伤口,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慢性伤口的管理是医疗保健系统的主要成本,仅在美国,每年就花费约10至200亿美元。但是,我们对于为什么某些伤口会变成慢性伤口知之甚少,因此很难开发出有效的疗法来促进愈合。最近一项研究描述了一种使用废弃伤口敷料对伤口处

2020-09-16

AJP:基因组研究揭示自闭症的产生风险

近日,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开发了一种统计模型,评估遗传物质的得失如何影响自闭症的风险。

2020-09-12

G3: Genes Genomes Genetics:新研究助力微生物组的发展

所有多细胞生物体内都有大量微生物定居,并且从一开始就伴随着宿主一起进化。天然微生物组,即体内和体内生存的全部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对于宿主至关重要:例如促进营养的吸收以及抵御病原体。

2020-09-12

西雅图遗传学Tukysa获加入美国Oribis项目的全部监管机构批准!

Tukysa获得加入Oribis项目的5个国家批准,有效治疗脑转移瘤。

20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