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 Nanobiotechnology:肝癌红外/PET双模成像动力原位自组装剂的构建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肿瘤内原位自组装剂(LABO)及其18F标记PET探针(18F-LABO),用于肝癌的荧光/PET双模成像和光动力治疗。

2024-10-31

eBioMedicine:一种新型的红外光免疫疗法生物标志物或能为开发新型靶向性疗法铺平道路

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使用了一种基于微泡的生物标志物来评估近红外光免疫疗法的成功率,利用超声波来追踪微泡,研究人员就能确定癌症疗法尚未完全应用的区域。

2023-11-02

NSR:金帆团队开发红外光编程细菌,用于实体瘤治疗

通过合成生物学的设计,研究团队成功地将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改造成为具有实体瘤治疗功效的工程菌。在治疗过程中,该工程菌的全局表型可被近红外光的辐照程序精确的控制,即:在弱定殖、定殖以及裂解释药三种表型切换,

2023-04-11

红外二区比率荧光探针用于转移前哨淋巴结的无创检测和精确导航手术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活检是确定肿瘤转移情况和治疗方案的关键诊断程序。然而,目前的SLN活检需要通过手术导航切除SLN

2022-12-26

上海交大团队研究10万中国人数据发现,长期夜间暴露于人造与糖尿病风险升高28%相关

夜间长期暴露于户外人造光,与葡萄糖稳态受损、糖尿病患病率升高存在显著关联,而且在中国成年人中,估计有900万例糖尿病可归因于夜间人造光暴露。因此夜间人造光暴露可能是糖尿病一个潜在的新危险因素。

2022-12-13

用合成生物学推动生物活性材料源头创新,未名拾完成亿元A轮融资

未名拾光成立于2021年5月,是一家专注于美妆个护领域生物活性材料创新研发和生产制造的生物科技公司。

2022-10-18

Nature子刊:基于红外光的深脑神经调控新技术

  神经调控技术是了解大脑功能与回路的重要工具。然而,基于传统电学或光遗传学的神经调控技术往往需要侵入式的永久大脑植入物,从而造成脑组织损伤并束缚实验对象的自由行为。尽管最新的光遗传学方法极大地延展了传统的神经调控工具,但至今未能有一个光学神经调控技术能够同时消除大脑植入物与物理束缚。美国斯坦福大学洪国松课题组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浦侃裔课

2022-03-23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开发出基于叠氮骨靶向的小分子红外二区荧光骨质疏松诊断试剂

  骨质疏松是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该病发病率高且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骨折是经常发生、危害较大的并发,因此,尽早准确诊断以及长期有效监测骨质疏松,对预防骨折等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临床上常用的骨骼疾病影像技术包括X射线,CT、MRI、SPECT/CT及PET/CT。这些成像手段由于潜在的电离辐射危害、价格高昂及低时空分辨率等缺点,无

2021-08-13

研究人员开发出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2021-03-21

科研人员发表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