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思金研究组与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方敏等合作,在细颗粒物改变流感病毒感染特征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研究发现空气污染颗粒物PM2.5可能增加IgA肾病肾衰发生风险
发现,确诊前/后的PM2.5暴露的年平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ESRD发生风险增加14%。此外,研究发现在校正时间效应、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城市规模等因素后,这些关联仍旧稳定且明确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现大气超细颗粒物短期暴露与血糖升高的关联及机制
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UFPs),即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颗粒物,是大气颗粒物的关键毒性组分。虽然其质量微乎其微,但对大气颗粒物的数量贡献极高。大气中的超细颗粒物可被人体吸入肺部,进入循环系统,并扩散到全身多个组织和器官,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的损伤。因此,超细颗粒物暴露的健康效应研究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目前为止健康效应的证据
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暴露引起血清脂肪因子降低
近日,美国糖尿病学会和BMJ联合出版的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 Care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s between changes in adipokines and exposure to fine and ultrafine p
研究揭示大气老化过程会增强生物质燃烧细颗粒物的氧化应激
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人体健康具有副作用,会提高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学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大气颗粒物细胞毒性和致癌潜势等进行研究,然而,有关气溶胶影响人体健康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颗粒物暴露后会诱发人体组织产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氧化应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
颗粒物毒理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思金团队通过多方合作在颗粒物的环境过程、毒理与转化等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于Small,Nano Today和NPG Asia Materials等期刊上。在自然环境场景下,颗粒物会发生复杂的环境转化过程,最终决定颗粒物的环境归趋与健康风险。该研究组发现,水环境条件的变化(如pH值、
陆慧林——哈尔滨工业大学——多相流动、流态化工程,生物质利用技术;废弃物焚烧技术;可吸入颗粒物处理技术;超空炮理论技术
多相流动、流态化工程,生物质利用技术;废弃物焚烧技术;可吸入颗粒物处理技术;超空炮理论技术
世卫组织机构将大气污染和颗粒物列为致癌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日前发布一份报告,将大气污染列为人类致癌因素之一。大气污染中的主要成分——颗粒物也被列为致癌因素。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致癌评估报告被视作“致癌物百科全书”,是致癌性物质的权威科学参考资料。该项目将物质根据致癌程度不同分为四类:致癌、可能致癌、未知和可能不致癌。 总部位于法国里昂的这家研究机构的报告说,有足够证据表明,大气污染会导致肺癌,提高膀胱癌发病率。
欧盟利用克隆苔藓吸收大气污染颗粒物
苔藓(Moss)属于环境敏感植物,一般喜欢在阴凉、湿润、大气环境相对较好的条件下生长,因此又被人们称作大气污染生物指示器(Bio-Indicators)。正因为其对大气污染的敏感性,加之其无根生长奇高的表面质量比(Su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