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大学将皮肤细胞直接转化神经细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8月4日报告说,他们绕过了干细胞阶段,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功能正常的前脑神经细胞。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已意识到,具有全能性(即可以分化成所有不同种类的体细胞)且可以自我修复的胚胎干细胞将在再生医学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不过,由于提取胚胎干细胞涉及伦理问题,科学家们开始寻找替代方法。
Cell Reports :科学家开发新的工具研究神经细胞
2013年10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一组国际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工具探讨神经细胞如何受损,进一步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 Marc Hammarlund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一种荧光蛋白KillerRed研究蛔虫受损的神经元。团队使用光刺激神经细胞产生KillerRed,细胞进而产生活性氧(ROS),损伤神经元。
Nature:科学家构建人类阿尔兹海默症神经细胞3D模型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癌症等以往被视为绝症的疾病正在逐步取得重大进展。然而,以阿尔兹海默病等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却仍未能够取得重大进展。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人员始终未能彻底了解淀粉样蛋白体在这些疾病中作用的机制。
J Neurosci:揭示神经细胞定位声音信号来源的分子机制
来自慕尼黑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适应声信号的分子机制,研究者发现神经元可以依赖输入信号在细胞附近或者远处产生动作电位,这种产生动作电位的灵活性可改善其对声音来源进行定位的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EMBO reports:袁增强等揭示FOXO3的赖氨酸甲基化及在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EMBO reports在线刊登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袁增强研究组等的最新研究成果“Lysine methylation of FOXO3 regul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文章中,研究者报道了转录因子FOXO3的一种新的翻译后修饰—赖氨酸甲基化及其在在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利用人类血细胞构建出初始视网膜结构
对人血细胞进行重编程而产生的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培养72天后形成初始视网膜结构:这种结构含有一些特化细胞,如它的外层和内层分别存在着光受体细胞(红色)和神经节细胞(绿色),而位于中层的每个细胞核用蓝色表示。这些细胞层类似于人类眼球正常发育时形成的多层结构。
Nature:视网膜中的神经元(封面)
本期封面所示为在一块小鼠视网膜中重建的950个神经元中的7个以及它们的相互接触点(青色球,代表579,724个接触点中的112个),同时还有它们的接触矩阵(见168页)。本期Nature上的三篇论文用视网膜作为一个模型来从单个突触接触点的层面到远程树状相互作用的层面比对神经回路。Helmstaedter等人利用电子显微镜来比对由近1000个神经元组成的一个哺乳动物视网膜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