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学》:“致病”蛋白如何帮助记忆

 顶尖学术期刊《科学》的最新一期上,刊登了一项有关“淀粉样蛋白”的研究。美国Stowers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的科学家与合作者首次以原子分辨率描述了大脑神经细胞中一种淀粉样蛋白的结构,让我们对这类常与神经疾病联系在一起的蛋白有了新的认识。通常说到淀粉样蛋白,大家通常会想到各种神经退变

2020-03-18

一种淀粉样蛋白非但不致病,而且还有助于储存记忆

2020年3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人们已知一种称为胞质聚腺苷酸化元件结合蛋白(CPEB)的mRNA结合蛋白与长期记忆存储相关联。Orb2是CPEB蛋白的果蝇版本。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托瓦斯医学研究所、华盛顿大学和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首次描述了一种内源性的功能性神经元淀粉样蛋白在原子分辨率下的结构。这种淀粉样蛋白由Orb2蛋白自聚

2020-03-20

Infect Immun:揭秘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2020年2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Infection and Immunity上题为“Bacterial Energetic Requirement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Cag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Dependent Alterations in Gastr

2020-02-13

Nat Microbiol:科学家在致病菌感染过程中鉴别出新型microRNAs的功能

2020年1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microRNAs是一种并不会编码蛋白的小型RNA分子,然而其却发挥着多种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其能充当基因表达的调节子,因此microRNAs成为了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尽管其拥有成千上万中不同的序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种microRNA所扮演的角色对于科学家们而言仍然是未知的。图片来源:Ryan Jef

2020-01-12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一、拟资助研究方向(一)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功能、感染关键靶点及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冠状病毒差异性研究。(二)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变异与进化,以及新技术与“科赫假说”的再认识。(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及疾病流行规律。(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以及重症救治和医院感染防控的基础研究。(五)冠状病毒应急疫苗和通用疫苗的基础研究

2020-01-23

通知通告 |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指南

为有效应对近期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增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启动专项项目,支持所在依托单位具有相关生物安全研究条件的科研人员,紧密围绕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疾病防治等相关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的联合研究。本专项项目鼓励学科交叉,用新的科研范式

2020-01-22

Cell:cPLA2-MAVS通过代谢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的致病

 近日,美国哈佛医学院等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Metabolic Control of Astrocyte Pathogenic Activity via cPLA2-MAVS”的文章,发现机体cPLA2-MAVS通过代谢调控星形胶质细胞的致病性。代谢可以调控外周免疫,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

2020-01-13

Nature:研究发现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机制

浙江大学、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新型自身炎症性疾病及其致病基因,在临床治疗中“对症下药”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相关论文于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2日刊登于《自然》杂志。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晓川教授介绍,一年前,该院收治了一名2岁患儿,这名患儿在没有感染的情况下,反复周期性发烧,伴有淋巴结肿大。临床团队怀疑这是一种遗传病,但

2019-12-15

张锋/曹云霞鉴定了新的弱畸精子症致病基因TTC29

 男性不育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中,精子质量下降,包括精子运动能力降低或外部形态畸形,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约占总不育群体的30%-50%。临床中对精子问题引发男性不育的诊断通常仅仅是描述性的、基于精液参数进行的分类,隐藏在精液表象后面的病因却复杂多样。弱畸精子症,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导致男性不育的疾病表型,越来越多地被发现与遗传变异有着很大的相关性。作为弱畸精

2019-11-15

研究揭示碱基编辑器的效能差异并构建可编辑致病突变数据库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力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佳研究组通过合作,系统揭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基因组碱基编辑器(baseeditor)的效能差异,并进一步构建了可利用20种已报道碱基编辑器进行编辑的人类疾病相关单碱基突变位点的数据库(BEable-GPS, Base Editable prediction of Global Pathogenic SNVs),相关成

201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