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euron:新型组合性疗法或能减少帕金森疾病中毒性蛋白聚集物的水平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的药物组合疗法或能修复帕金森疾病所影响的大脑细胞中国破碎的溶酶体酶类通路。

2021-11-29

“无害的痣”怎么就变成致命的黑色素瘤了?

 每个人的皮肤上或多或少都有痣(俗称痦子),它们是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大多数痣的形成是由于皮肤中被称为黑色素细胞的单个细胞在一种名为BRAF的基因中获得了特定的基因突变。这种突变导致细胞迅速分裂形成痣。在一段时间后,大多数痣停止生长,并且在人的余生中保持无害。而另一种看似差不多的黑色素瘤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黑色素瘤多发生于皮肤,也可见于黏

2021-11-25

Nat Biotechnol:利用基于CRISPR的方法揭示人类巨细胞病毒的致命弱点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成员Jonathan Weissman及其团队将前沿的CRISPR和单细胞测序技术用于HCMV,迄今为止最详细地描述病毒和人类基因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HCMV感染,并揭示了通过操纵病毒和宿主基因有可能破坏这种病毒感染进展的新方法。

2021-11-22

基于关键基因靶向分析,确定miR-145-5p对足细胞毒性机制的新方法

MicroRNAs (miRNAs)正在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在检测miR-145-5p是否能减轻肾脏损伤时,作者意外发现,正常对照组小鼠细胞外囊泡中负载miR-145-5p可诱导蛋白尿和足细胞足突消失。

2021-11-19

《Science》子刊:首次发现失眠是致命性脑动脉瘤破裂的潜在危险因素

  数据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81%的中国人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16%的人几乎每天熬夜“爆肝”。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学生党,面对日常的生活压力或精神压力,到了晚上要么睡不着,要么舍不得睡觉。另一方面,全世界超过3%的成年人患有未破裂的脑血管畸形,称为颅内动脉瘤,其中大多数终生不异变,大约2.5%的颅内动脉瘤会破裂出血,导致蛛网膜下

2021-11-13

PD-1依赖的CD137协同刺激的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局部肿瘤杀伤而无全身毒性

细胞表面受体CD137的表达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与其天然配体4-1BBL的结合来增强抗癌T细胞的功能。

2021-11-16

Nature子刊: 微环境IL-6抑制细胞毒性化疗产生的抗癌免疫反应

细胞毒性化疗药物主要通过DNA损伤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作用,尽管这些药物引起的炎症可以刺激抗癌免疫反应。目前尚不清楚控制这些明显效应和限制体内dna损伤介导的细胞死亡免疫原性反应的机制。

2021-11-10

纳米二氧化硅毒性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杨课题组在纳米二氧化硅的毒性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erum apolipoprotein A-I depletion is causative to silica nanoparticles-induced cardiovascular damage为题,发表

2021-11-01

Cell Stem Cell:研究发现细胞毒性T细胞的持续杀伤受线粒体翻译影响

  细胞毒性T细胞(CTL)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细胞,能够识别并摧毁癌细胞和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线粒体质量与CTL抗肿瘤活性相关,在CTL寻找、识别和杀伤目标时,线粒体如何参与这一过程尚不清楚。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30(USP30)是一种已知可抑制线粒体自噬的去泛素酶,在对单基因缺失小鼠的大规模筛选中被确定为CTL杀伤性的调节因子。近期,来自

2021-11-04

Foxo3a调节活化T细胞中过量的谷氨酰胺分解,以防止IL-10 /小鼠结肠炎模型中致命的肠道炎症

与肠道炎症相关的易感等位基因突变,如克罗恩病;然而,这并不经常影响疾病的进展,表明代偿基因的存在。

202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