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新型纳米多孔膜可实现气体高效分离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最近发明了一种新的纳米多孔膜材料,可以极大的提高膜的选择性,而膜的渗透性比传统的商业化分离膜高100到1000倍。 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能制备成商业化组件,将有望变革膜分离技术。相关研究5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Nature:早老素家族天冬氨酸膜整合蛋白酶的结构
近期施一公教授研究组题为“早老素家族天冬氨酸膜整合蛋白酶的结构”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关注,1月3日Nature杂志以“Structural biology: Membrane enzyme cuts a fine figure”为题,详细介绍了这项成果及其意义。 文章指出,这项研究成果令人吃惊,因为细胞膜的内部是一种疏水性环境,而这项研究发现一些蛋白酶能利用水分子在膜内消化其它蛋白。
省电50% 超高效降膜式离心机组正式面世
摘要:随着天气转暖,办公室的中央空调即将开始启动,在办公室上班的开始发愁了。据了解,李先生公司所在的办公楼中央空调进行集中制冷通风调节,由于分户计费,像李先生这样的用户都是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支付电费,每年高昂的空调费成为租户最头疼的事。 在此背景下,国内中央空调行业领导品牌美的凭借其不同凡响的科技实力,于近日推出了高能效双级压缩降膜式离心机组。
JBC:揭开细菌生物被膜产生的分子机制
2013年4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引发细菌粘液形成的分子机制,细菌粘液的形成往往使得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且很难被杀灭。这项研究或许为临床治疗耐药性的细菌感染提供思路和希望,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Nature:恐怖虫和现代苍蝇蚊子等同属双翅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项目编号91114201和 J1210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2月20日再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hila)是所有昆虫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两个类群。
PNAS:细菌产生的生物被膜可影响医疗设备功能
2013年3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研究文章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处的研究者检测了细菌是如何堵塞医疗设备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菌可以形成粘稠的带状物,和死去的细菌缠绕混合在一起,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完整的堵塞物来堵塞住医疗设备。
Cancer Cell:引发葡萄膜黑色素瘤的基因突变
近日,加州大学医学院圣地亚哥分校研究人员已确定用于治疗成人中最常见形式眼癌的靶点。他们也在小鼠实验中表明,运用现有的FDA批准的药物,能减缓眼部肿瘤的生长。
JAMA: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新药物
近日一项临床研究证实:一个疗法已被发现,可延缓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进展,是一种罕见的致命形式的眼黑色素瘤。这项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种新的药物selumetinib能增加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
Nat Commun:首次开发出用于研究细菌生物被膜的集成电路技术
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描述了一种新型的集成电路技术,该技术基于电脑和通信设备,其可以用于研究细菌间的信号通路网络;而且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互补金氧半导体(CMOS)的芯片,其可以对细菌间的信号分子进行空间实时的电化学成像。
研究人员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穿膜能力最佳
2013年10月11日讯 /生物谷BIOON/ --随着纳米载药技术在药物输送领域的普及,许多具有不同形状的纳米载药系统被应用于该领域。最近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们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的穿膜性能最佳。研究人员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计算发现圆片状纳米颗粒能够以最低的能量损耗穿过细胞膜,优于杆状结构的纳米颗粒,而此前人们一直认为后者具有更优良的疏松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