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靶向中枢细胞递载circSCMH1促进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脑卒中动物模型功能修复研究获进展

脑卒中是中国人群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70%-85%。目前对于缺血脑卒中疾病的病理及修复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也缺乏脑卒中后神经功能修复的有效药物。日前,东南大学医学院教授姚红红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红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中获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细胞外囊泡

2020-06-19

Nature:揭示中性粒细胞诱捕网中的DNA通过特殊蛋白分子促进癌症转移的新型分子机制

2020年6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DNA of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promotes cancer metastasis via CCDC25”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中山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neutrophil

2020-06-15

研究揭示人胚胎干细胞衍生心血管前体细胞的心脏保护作用及机制

 5月11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Death & Diseas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肿瘤与微环境重点实验室杨黄恬研究组题为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Prom

2020-05-16

巨噬细胞微环境代谢紊乱方面取得进展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谢性疾病已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巨噬细胞胞外微环境信号紊乱,如:炎症、氧化压力、营养过剩等,可诱发巨噬细胞及周围其它细胞的功能异常,从而促进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前期研究发现,食物及人体中主要的脂肪酸油酸暴露可经由抑制PPAR信号,诱发巨噬细胞脂质蓄积(Cell Death & Disease, 2019

2020-05-14

JCI Insight:血液中高水平的中性粒细胞陷阱与更严重的COVID-19相关

2020年5月10日讯/生物谷BIOON/---一项新的研究发现,破坏性的白细胞与COVID-19患者的病程更严重之间存在联系。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JCI Insight期刊上,论文标题为“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in COVID-19”。

2020-05-10

Nature Communications:微流控设备捕获脑肿瘤脱落的细胞

 精确的癌症治疗依靠获得有关肿瘤的分子信息来指导有效的治疗决策。由于脑肿瘤的针头活检是侵入性的且困难的,因此生物工程师已经开发了捕获脑肿瘤释放的细胞外囊泡(EV)的微技术。囊泡携带突变的遗传物质和蛋白质样品,引起恶性肿瘤,研究人员希望对其进行分析以优化治疗方法。尽管它们携带大量信息,但来自肿瘤的电动汽车是非常小的颗粒,由脂质制成,并且相对罕见。因此

2020-02-12

特定细菌释放的结构或能降低HIV的扩散

2019年12月16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栖息在阴道中的特定细菌或会释放纳米级别的囊泡来保护机体有效抵御HIV的感染。图片来源:NIH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一类泡状的颗

2019-12-16

大肠杆菌人工膜外排系统的建立研究取得进展

 大的疏水分子,如类胡萝卜素,不能通过自然运输系统有效地从细胞中排出。这些产物在细胞内积累,影响正常的细胞生理功能,阻碍进一步提高微生物细胞工厂类胡萝卜素的产量。因此,大型疏水分子需要一种新型的人工运输系统,帮助其运输至胞外。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毕昌昊带领的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团队和研究员张学礼带领的微生物代谢工程研究团队进行合作,在大肠杆菌人工膜囊泡外排系统的

2019-10-22

微流体芯片在用于癌症液体活检的泡分离和分析中的应用

2019年8月9日讯/生物谷BIOON/---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正在成为癌症液体活检中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从细胞培养基或生物液体中分离出高纯度和高质量的EV仍然是一项技术挑战。在过去十年中,人们已开发出基于微流体的EV操纵技术。迄今为止开发出的基于微流体的EV分离技术能够分为两类:表面生物标志物依赖性的方法和尺寸依赖性的方法。微流体技术允许在单个芯片上集

2019-08-09

在突触与质膜融合导致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SNARE复合体的解聚机制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隋森芳教授研究组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在线发表题为"SNARE复合体解聚的机制研究"(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SNARE complex disassembly)的研究论文,通过解析SNARE解聚分子机器20S复合体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三维结构,并结合生化实验、电生理实验和交联质谱实验,揭示了SNARE复合体

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