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JPR:张元明等荒漠植物快速形态调整的生态适应意义研究获进展

叶片表面结构及其与水平面的夹角是植物构型的重要成分,能够影响植物对光能和水分的利用。植物通常具有稳定的叶倾角,并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一些荒漠植物能够快速调整叶和细胞形态以避免不利环境条件的伤害,提高植物在恶劣生境中的生存率。

2014-06-04

Nature:染色体的真实形态发现,并不是X形状

日前,来自英国剑桥巴布拉汉研究所(Babraham Institute)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了漂亮的染色体 3D 模型,这些模型更准确地显示出了染色体的复杂形状以及 DNA 在其中折叠的方式。原来我们所熟知的染色体的X形态并不是其真正的模样。相关文章发表在2013年9月25日的《Nature》上。

2013-09-27

PLoS One & Syst Entomol:昆虫形态学三维重建方法的建立于应用

昆虫形态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在昆虫分类学、昆虫系统学及昆虫胚胎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地被引入该领域。计算机三维重建方法因其可以真实而直观的反映动物体的空间形态结构,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动物形态学研究领域。

2013-01-09

AMB:产黄青霉形态代谢工程的研究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郑之明研究员及其科研团队承担的国家863课题围绕“形态基因-代谢活性-产率”的研究思路,将RNA干扰技术与形态代谢工程相结合,在产黄青霉形态代谢工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chrysogenum)是工业上用于发酵生产青霉素的重要真菌。

2013-01-09

安进骨质疏松症药物Prolia与非典型性股骨骨折风险相关

2012年11月24日电 /生物谷BIOON/ --加拿大卫生部(Health Canada)近日警告称,安进(Amgen)骨质疏松症药物Prolia(denosumab,地诺单抗)可能与少数患者中不同寻常的股骨骨折(fractures of thigh bones)风险有关。 Prolia已获批准用于具有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2012-11-26

:UV-B光形态建成中泛素连接酶COP1的表达调控机制

近日,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兴旺教授课题组完成的论文 Arabidopsis FHY3 and HY5 Positively Mediate Induction of COP1 Transcription in Response to Photomorphogenic UV-B Light 。

2012-12-05

Mol Cell:发现RNF12控制胚胎干细胞命运和形态发生的机制

日前,荷兰研究人员在线发表了题为《RNF12 Controls Embryonic Stem Cell Fate and Morphogenesis in Zebrafish Embryos by Targeting Smad7 for Degradation》研究论文,发现了控制胚胎干细胞命运和形态发生的机制,并证明RNF12在TNF-β家族信号转导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2012-11-18

JAL:研究胡杨叶片解剖和形态特征获进展

植物一般以两种策略来适应异质环境:遗传分化和表型可塑性。表型可塑性是植物器官在复杂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系列不同的相对适合的表现型潜能,许多生态学家认为表型可塑性是植物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积极生长策略,在植物对异质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植物在特定的环境下会采取不同的适应可塑性对策来增加其生存适合度,研究植物可塑性对环境适应的适合度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2011-11-18

JVP:徐星等揭秘飞行形态特征早期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胡东宇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报道了具备今鸟类飞行形态特征的反鸟类一个新属种——神秘翔鸟(Xiangornis shenmi)。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缩小了反鸟类与今鸟类间的形态差异,而且对反鸟类以及整个早期鸟类的飞行演化是一个全新的认识。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