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子刊:酵母菌“变身”工程益生菌,可用于治疗炎症性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复杂的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体重减轻等,目前还很难根治,大多数可用的IBD疗法会抑制全身的免疫系统,增加患者感染和患某些类型癌症的风险,因此对于IBD的治疗仍需不断探索。共生微生物群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在正常情况下,由微生物细胞和它们所包含的基因

2021-07-05

Cell:双歧杆菌让母乳喂养的婴儿的免疫系统健康发育

2021年6月29日讯/生物谷BIOON/---许多由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疾病,如过敏、哮喘和自身免疫疾病,可以追溯到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发生的事件。到目前为止,免疫系统发育背后的机制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Evolve Biosystems公司、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内华达大学林肯分校和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的研究人员发

2021-06-29

Nat Med:工程化的酵母益生菌或有望帮助治疗人类炎性

2021年6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炎性肠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机体胃肠道的一种复杂慢性炎性障碍,由机体共生微生物和宿主细胞所产生的胞外三磷酸腺苷(eATP)能够激活嘌呤信号,并促进肠道炎症和病理学表现。生活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世界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炎性肠病在内的多种疾病都与这些微生

2021-06-30

Nature 子刊:MIR-802对小鼠小肠潘氏细胞功能和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

肠上皮是集消化、免疫、神经内分泌和再生功能于一体的复杂结构。上皮动态平衡是由不同上皮细胞类型的协调串扰来维持的。肠上皮完整性的丧失在炎症性疾病和胃肠道感染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里,作者证明了肠道富集的miR-802是肠上皮细胞增殖、潘氏细胞功能和肠细胞分化的中央调节因子。基因消融mir-802可导致小鼠小肠葡萄糖摄取减少,肠细胞分化障碍,潘氏细胞功能增强,肠上

2021-06-29

Neurobiology of Stress:童年不幸意味着与压力和情绪增加相关的脑改变

大脑-肠道系统的改变与各种疾病状态有关,但对早期生活逆境(ELA)如何通过大脑-肠道相互作用影响发育和成人健康知之甚少。作者假设,ELA扰乱了大脑-肠道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而增加了对情绪紊乱的易感性。在128名健康成年参与者的样本中,使用有效问卷评估了ELA病史和目前的压力、抑郁和焦虑。粪便代谢物的测定使用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非靶向代谢组谱。通过磁共振成

2021-06-25

四川大学:通过微生物和基因框架确定炎症性病的药物靶点

随着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和流行率的不断提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药物。虽然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先前的研究已经为遗传、免疫、微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证据。在这里,作者构建了一个基于基因-微生物区系相互作用的框架来发现IBD生物标记物和治疗药物。总之,通过整合计算机筛选、微生物区系干扰、基因敲除技术

2021-06-24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研究发现改善炎症性病的营养干预方法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ntermittent administration of a fasting-mimicking diet reduces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p

2021-06-16

科学家发现食用色素会促进炎症性病发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引起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食用色素会促进炎症性肠病的发生。该研究在《Cel

2021-06-09

Science:剑桥科学家首次通过人造大肠杆菌,实现病毒抵抗以及人工聚合物合成

肠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式工业微生物,在医药、化工、农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近30年来,多种代谢工程改造的新策略和新技术,被用于设计、构建和优化大肠杆菌细胞工厂,极大地提高了生物法合成化学品的生产速率和产量。不过,此前对于大肠杆菌的利用,仅局限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上,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化工生产的需求。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努力改造大肠杆菌,试图让它按照人们的设

2021-06-10

实体器官移植受者中多重耐药杆菌定植和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自然史和长期结果

2021年5月14日讯/多重耐药肠杆菌(MDR-E),包括耐碳青霉烯药肠杆菌(CRE)和耐第三代头孢菌素药肠杆菌(CefR-E),是实体器官移植(SOT)之后发生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研究人员对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接受肺、肝和小肠移植的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采集患者移植手术100天后直肠拭子标本,进行多重耐药肠杆菌(MDR-E)培养。对胃肠道定殖和致病

2021-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