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基于FFPE样本构建甲基化图谱预测癌症原发部位
识别癌症的原发部位对于癌症诊断和后续治疗至关重要。过去二十年中,针对肿瘤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IHC)被视为“金标准”(能够判定50-65%的转移癌的原发部位)。
研究人员绘制出糖电信号指纹图谱
糖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大分子,具有高度复杂的化学结构。目前,糖的结构解析依赖于传统的色谱法、质谱法和核磁法等结构表征手段。虽然这些方法相对成熟,但存在检测步骤复杂、无法实时动态检测等局限性,无法
Nat Med:新研究表明研究人员在治愈HIV感染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
如今,HIV感染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得到控制。然而,尽管经过 40 年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仍未找到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HIV感染者在停止治疗几周后,这种病毒就会反弹。但是,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丹麦
研究人员构建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解密磷酸化位点的功能景观
NADP+/NADPH(辅酶Ⅱ)参与磷酸戊糖代谢过程,为大分子生物合成和清除过量ROS提供还原力,支持细胞生长和存活,对快速增殖的癌细胞尤为重要。
国家纳米中心研究人员提出纳米材料医学功能预测的理论模型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高兴发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宇亮团队,通过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迭代,在纳米生物效应的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系统的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实现纳米材料医学功能筛选的催化信号转
研究人员开发出定量蛋白质组学数据的下游分析与可视化工具
基于超高分辨率液质联用质谱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已成为重要的生命科学研究手段。与其他组学方法一样,恰当的数据分析流程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数据具有方法仪器多样、搜库定量软件繁多的特点,导
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单分子测序平台的scNanoHi-C技术,可精准检测单细胞高阶染色质互作
真核生物基因的表达受到基因组中顺式作用元件的复杂调控。哺乳动物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例如: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绝缘子等等,其数量远远超过蛋白编码基因。
研究人员发现苦味皂苷合成新成员参与大豆种子萌发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王国栋研究组利用基因共表达分析,在大豆103个BAHD类酰基转移酶成员中确定GmSSAcT1为候选基因。体外生化分析表明,GmSSAcT1可利用去乙酰化的Aa和Ab大豆
研究发现墨西哥裔美国人后代肝癌患病风险更高
自1980年以来,美国的肝癌发病率增加了两倍多。包括拉丁裔在内的一些群体面临着比普通人群更高的风险,但此前研究人员并不完全明白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