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预测因素
蛛网模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已知预测因素是入院时的出血量大及临床状态差,其他因素的预测价值尚不清楚。为此,荷兰乌德勒支医学中心神经科和神经外科的Nicolien K. de Rooij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系统回顾研究,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2012年12月18日的Stroke杂志上。研究结果发现:吸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缺血的预测因素,证据级别较强。 该研究为系统回顾。
Biomaterials:靶向Ngn2蛋白治疗脑缺血损伤
第四军医大学徐礼鲜教授课题组和西安医学院苟兴春博士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有效穿过血脑屏障靶向缺血区的蛋白质药物,这对于脑缺血损伤相关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Biomaterials》杂志上。主持这一研究的是第四军医大学徐礼鲜教授和西安医学院苟兴春博士。苟兴春博士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并在徐礼鲜教授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脑血管保护和神经再生研究方面获得多项成果。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的分子调控
少突胶质细胞系基因1是少突胶质细胞的重要转录因子,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髓鞘修复过程发挥关键作用。有研究发现,微小RNA-9可以与少突胶质细胞系基因1基因不完全互补地结合,提示两者直接可能存在相互关系,但微小RNA-9是否对于少突胶质细胞系基因1具有调控作用目前尚无定论。
NEJM:载脂蛋白C3突变和缺血性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近日,哥本哈根大学和Rigshospitalet研究人员已经表明,载脂蛋白C 3基因出现变异的人与没有此基因变异的人比,有一个显著较低水平的正常血脂。
泰毕全(R)150mg:减少缺血性卒中风险优于华法林的唯一口服抗凝药
Sygnis完成AX200治急性缺血性中风研究患者招募
Sygnis制药公司已完成其AXIS2研究的患者招募,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旨在明确AX200(G-CSF)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疗效。 “随着患者登记的完成,我们已经达到了治疗急性中风的AX200临床发展的的下一个里程碑。
Faseb J:基因治疗改善肢体缺血现象
斯坦福大学队和欧洲的科学家新的研究揭示也许有一天,患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人能够避免截肢缺血现象。发表在FASEB杂志一个新的研究报告表明只要提供两个分子机体自然产生的PDGF-B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基因,就有可能会成功导致身体长出新的血管,以防止肢体缺血。
科学家发现不同浓度H2O2激活的损伤与保护通路的博弈决定了其在心肌缺血/复灌过程中的双重作用
6月19日,自然出版集团子刊Cell Death and Disease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杨黄恬研究组题为Concentration-dependent wrestling between detrimental and protective effects of H2O2
人参皂苷Rb1防治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临床价值
脑缺血缺氧时,活化态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促进了神经元损伤。因此,寻找能抑制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元损伤的药物,是当前防治缺血缺氧性脑病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NEJM: 乳腺癌放疗增加缺血性心脏病风险
缺血性心脏病的累积发生率 乳腺癌患者在放疗时,其心脏会暴露于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中。这种暴露对以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的影响尚不确定。英国牛津大学Darby博士及其同事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乳腺癌放疗期间心脏电离辐射暴露可导致以后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增加。该病发生率的增加与心脏受照平均剂量成比例,于暴露后数年内开始,并持续至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