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科学家绘制人类单细胞染色质图谱

   在人类细胞中,总长约2米的基因组DNA通过与组蛋白缠绕形成核小体,并经过螺旋折叠等方式盘绕形成染色体进而团聚于直径10微米的细胞核中。在细胞内的DNA需要进行转录等活动的时候,DNA才会从组蛋白中释放出来,裸露出需要与转录因子结合的位点从而便于转录,染色质的这种特性叫做染色质可及性,暴露的区域被称为“开放染色质”。作为转录

2021-12-10

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微管结合蛋白NuMA通过相分离调控纺锤体长度和动态的分子机制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传茂教授实验室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NuMA regulates mitotic spindle assembly, structural dynamics and function via phase separation”的工作。该项工作发现纺锤体装配因子NuMA在有丝分裂期通过液

2021-12-20

西氏SmartDose™给药平台荣摘行业双奖,市场潜力患者依从均显卓越

2021年12月15日,注射剂药物包装和给药创新解决方案的全球引领者——西氏医药包装(NYSE:WST)凭借其SmartDose™给药平台及可穿戴式电子注射器一举荣获2021年度医药包装及给药装置创新奖(2021 InnoPack Awards China)的“市场潜力奖”及“依从性设计奖”双项大奖。

2021-12-15

irf3结合的lncRNA-ISIR增强病毒感染和自身炎症中干扰素的产生

干扰素调节因子3 (IRF3)是启动许多免疫反应的重要转导因子。

2021-11-25

eLife:揭示HIV对疗法产生耐受耐受不断进化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指出,时至今日,我们还有很多事情仍然并不明白,比如为何在使用三重药物疗法治疗HIV感染时,患者会产生耐受性?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Life上题为“Understanding patterns of HIV multi-drug resistance through model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drug heter

2021-11-29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麝科动物肠道微生物组成功能季节波动研究获进展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马麝(M. chrysogaster)是全球濒危物种,为减少野外麝科动物被捕杀,可持续利用天然麝香资源,进而促进野生麝有效保护和种群恢复,1958年开始我国相继开展了林麝、马麝等麝科动物的人工饲养和繁殖研究。随着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养殖数量逐年上升,发现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肠道疾病是限制麝科动物人工养殖

2021-12-07

科研人员开发出普适于神经界面、水氧化抗生物污染的电极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微纳中心研究员吴天准团队研发出一种普适于神经界面、水氧化及抗生物污染的功能化电极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Platinum Nanocrystal Assisted by Low-Content Iridium for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Electr

2021-11-18

武汉大学学者揭示新冠病毒肺炎康复者中和抗体持久交叉保护规律

 近日,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蓝柯/陈宇/严欢团队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蔡昆团队通力合作,在新型冠状病毒康复者体内中和抗体的持久性和交叉保护活性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The Innovation(《创新》)上,题为“Antibody neutralization to SARS-CoV-2 and variants

2021-11-12

E3 连接酶 TRIM26 和 WWP2 竞争结合控制胶质母细胞瘤中的 SOX2

多能转录因子SOX2对于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GSC)的维持至关重要,而GSC被认为是肿瘤生长、治疗耐药和复发的基础。

2021-11-16

保护耕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网络装配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东北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导致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养分和水分库容变小,土壤退化问题严重。近年来,以减少耕作频率及秸秆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被广泛应用,保护性耕作通过增加外源有机物输入、减少土壤扰动,有效降低了土壤侵蚀强度,促进了土壤有机

2021-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