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Immunol:韩家淮等系统阐述程序性细胞死亡

近日,厦门大学韩家淮教授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刊物《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发表题为“Programmed necrosis: backup to and competitor with apoptosis in the immune system”的综述性文章。 程序性细胞死亡对于免疫系统的发展、维持以及对外源、内源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都极为重要。

2012-11-18

Nature:死亡率和生殖率与衰老之间关系的多面

死亡率和生殖率在短寿和长寿物种中随年龄增长都有巨大变化,并没有适合所有情形的单一模式。

2014-01-13

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除通过凋亡通路以外还可借由程序性坏死通路发生。细胞的程序性坏死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以及Toll-like的受体家族启动,并通过和受体蛋白互作的两个蛋白激酶RIP1和RIP3传递死亡信号。

2014-04-22

FDA制定政策缩短“突破”新药审批程序

一直以来,制药公司都希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能够提供一个更为高效的认证途径,使自己更快的拿到新药物的审批。这一愿望最近可能成为现实:美国国会近期通过的一项决议将有助于研究团队的产品更快的进入药品市场。 据路透社报道,这一决议今年内将形成一项法律,其内容为:如果一项药物具有重大的使用价值并在临床试验中证明效果显著,FDA将采用优先审批或减少其临床试验时间等方法加速药品的上市。

2012-05-11

FDA:持续房颤患者使用决奈达隆后死亡率高

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要求严格按照已批准的适应证使用决奈达隆,即仅限用于治疗非持续性房颤。原因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决奈达隆治疗后,死亡和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FDA在12月19日发布的声明中指出,已经完成了对2009年7月获准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决奈达隆(Multaq,赛诺菲-安万特)的安全性审查。

2012-02-03

Immunity:揭示致命败血症细胞死亡机制

一种全身性炎症---败血症是危重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败血症与大规模细胞死亡相关联,然而败血症的特异性致命机理一直都不清楚。如今,2011年12月23日发表在《细胞》子刊《Immunity》的一篇新研究发现抑制一种称作坏死样凋亡的特异性细胞死亡途径保护小鼠免受致命性炎症。该研究可能导致人们针对这种极难控制的致命性炎症开发出新的治疗性干预。

2012-11-18

Carcinogenesis:TNFRSF10B多态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

2013年8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在美国,肺癌是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诊断病例中占80%以上。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非常低,只有约16%的患者能存活五年。可悲的是,只有约4%的晚期疾病患者能存活超过五年。 上述现象是因为肺癌患者的遗传多样性。

201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