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眼科疾病抗体药物发展现状及趋势
眼科疾病药物中抗VEGF药物发展迅速,阿柏西普扩增迅猛,新靶点、新给药方式和双特异性抗体研发成为行业热点。一、 抗VEGF药物发展迅速,成为主流眼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多种眼部疾病的病理基础和临床表现,其对角膜、虹膜、脉络膜及视网膜等多种眼组织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已成为重要的致盲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
同时改善CAR-T安全性和有效性,GM-CSF中和策略或成趋势
5月16日,Humanigen公司宣布,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由Omar Ahmed博士撰写的题为“CAR-T Cell Neurotoxicity: Hope is on the Horizon(CAR-T细胞神经毒性: 希望就在眼前)”,重点阐述了当前缓解CAR-T诱导神经毒性(Neurotoxicity, NT)的未满足需求。这篇文章扩展了由哈佛医学院、耶鲁医学院和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癌症中
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c-KIT激酶耐药突变选择性抑制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刘静课题组和刘青松课题组研发出新型c-KIT激酶耐药突变(c-KIT T670I)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CHMFL-KIT-033。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药物化学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胃肠间质瘤(GISTs)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胃肠道癌症,c-KIT激酶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在胃肠间质瘤的发生发展
澳科研人员发现致命水母毒液“解药”
澳大利亚科研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利用基因组筛查的方法发现,一种已有药物可阻止被具有致命毒性的澳大利亚箱形水母蜇伤后出现的部分症状。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动物之一,蜇人后其毒素会使人皮肤坏死并伴随剧痛,还会侵入人的心脏,使人在短时间内因心脏停搏而死亡。一只箱形水母体内携带的毒液足够致60人死亡,目前还没有针对其毒液的特效药物。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重庆一科研成果让“个性化”药物成为可能
走进重庆大学药学院的实验室,研究员李亦舟打开冰箱,从里面拿出了一只放满小试管的盒子。他举起其中一支管说:“这里面装了三千五百万个不同化合物。”这就是近日,李亦舟实验室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Dario Neri教授实验室合作,通过DNA编码分子库技术获得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将推动新药研发的进程,还让“个性化药物”定制变成可能,将来老百姓或能买到“专属”自己的药物。数月就能完成亿级分子量
中国科研人员黑素细胞再生研究获进展
近日,江苏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刘莉萍、江苏大学再生医学研究院教授郑允文、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教授李遇梅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教授惠利健合作,揭示了患者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细胞)来源的诱导黑素细胞在自体移植治疗中的潜能。相关研究成果4月9日在线发表于《细胞-通讯》。长期以来,部分人群由于黑素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失,产生色素脱失性疾病,如白癜风等疾病
“共享阳光——重大疾病临床科研合作项目”启动: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培养中青年学科人才
2019年4月17日,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赛诺菲中国支持的“共享阳光——重大疾病临床科研合作项目”(以下简称“共享阳光”项目)在北京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提升我国中青年临床专家在实体肿瘤、血液疾病、器官移植及神经科学等重大疾病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推动学科创新和人才培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建设。“共享阳光——重大疾病临床科研合作项目”启动在我国,肿瘤、血液疾病、实体器官移植及神经学领域等致死性或
强强联合十余载,CST与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助力科研;看今朝,CST再伸援手关爱未来
十年同舟,和衷共济 1999年,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一位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教授,Michael J. Comb,因为在研究中找不到合适的磷酸化抗体,于是决定自己开发像他这样的研究人员需要的可靠抗体,以加速科学研究。随着第一支磷酸化抗体#9101的诞生,CST公司成立了。2008年,CST在中国设立全资子公司,紧跟本土科学家的研究需求,提供优质产品、全力支持和贴心服
**汇聚,聚势谋远|2019创新药物研发和趋势高峰论坛图文速递
2019年3月18日,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2019创新药物研发和趋势高峰论坛“在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圆满落幕。本次活动也是美迪西15周年庆典主题活动之一。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涵盖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近1000人参加本次盛会。整个论坛设有8场报告、3场圆桌论坛, 30多名演讲嘉宾,共同探讨产业的新趋势、新挑战、新机遇及新思路。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CEO陈春麟博士在开幕致辞中
华人科研团队包揽三篇《细胞》最新研究
3月15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3篇最新研究论文。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三篇论文均来自华人科研团队的主导。在今天的这篇文章中,我们也将为各位介绍相关研究内容。酵母剪接体结构的关键拼图施一公教授团队近年来对酵母剪接体的一系列结构分析,让我们对其功能的理解达到了全新的高度。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们进一步揭示了处于催化活化状态下的剪接体(B* complex)结构,分辨率达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