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石墨表面细胞膜模型可作为新型药物输送模型

2013年10月18日讯 /生物谷BIOON/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联合开发出一种在石墨烯表面固定细胞膜用于药物输送研究的模型。这种方法能够将细胞膜表面的细节呈现在研究者面前并提供一个新的方法供研究人员研究药物如何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研究人员是通过一种名为脂类沾笔奈米显微系统的方法将磷脂膜固定在石墨烯表面的,其精度可达纳米级。

2013-10-21

J Plant Growth Regul:箭竹氮代谢对干旱胁迫的耦合响应

箭竹是大熊猫主要的食料来源,也是亚高山针叶林下层优势种群,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养分平衡等生态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箭竹作为一种浅根系植物对水分需求高,对干旱十分敏感。在干旱年份常会遇到箭竹出笋少或不出笋以及竹叶脱落甚至提早开花死亡的现象。因此,干旱在严重影响箭竹生长发育的同时,更使国宝大熊猫面临缺食危机。

2013-10-17

NAT NANOTECHNOL:石墨抗菌分子机制被查明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黄庆、方海平、樊春海研究员与IBM沃森研究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周如鸿教授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将计算机模拟与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在石墨烯抗菌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石墨烯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的一种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杂志。

2013-10-24

香港设立再生生物燃油加工厂 减少机动车排放3.6%

ASB生物柴油(香港)有限公司23日为设于香港的再生生物柴油工厂揭幕,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出席典礼并讲话。 据了解,该厂投资额达1.65亿美元,将具备年产10万吨符合欧14214标准生物柴油的产能,足以抵消25.7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全香港机动车年碳排放量的3.6%,有效减少了颗粒物质、碳氢化合物及一氧化碳的排放。

2013-10-24

Atmos Environ:中国北部山区泥炭地融化过程中释放特征

土壤的融化会影响到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释放,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与全球变化学科组王宪伟助理研究员等研究分析了中国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泥炭地在泥炭藓层(0-10cm)-泥炭层(40-50cm)-多年冻土层(80-90cm)融化过程中CO2和CH4的释放特征。

2013-10-24

IJCBDD:开发出可携带药物至患处且躲避监视的新型纳米微胶囊

研究者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碳纳米微胶囊,其可以在体内扮演“守卫者”的角色,将有害物质排出体内细胞。

2013-11-19

Carbon:邵华武等发现荧光纳米颗粒合成新方法

荧光纳米颗粒因其优良的特性及其在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如荧光金/银纳米颗粒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但昂贵的成本限制了这些金属纳米颗粒的应用。目前,荧光碳纳米颗粒由于其廉价的原料、良好的生物兼容性和很好的光稳定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报道关于荧光碳纳米颗粒的合成及应用仍存在制备方法繁琐、量子产率不够高和光稳定性差等不足。

2013-12-29

SBB:张伟东等氮素对凋落物和土壤有机的影响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土壤学刊物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s of NH4+ and NO3− on litter and soil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 in a Chinese fir plantation forest in South China”...

2012-11-18

Cancer:离子放疗法可安全有效地治疗非手术型的脊髓肉瘤患者

2013年8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日本放射科学研究所的研究者发现了一种名为碳离子放射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脊髓肿瘤患者机体的癌症发展并且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寿命,这也就说明该碳离子放疗方法或许是一种潜在的脊髓肿瘤的治疗方法。

2013-08-12

生物燃料排:不只是平衡

在西班牙的沙漠里,绿色的污泥在纵横交错的管道里安静地冒着泡。它吸收着荒漠的阳光,吞噬着附近工厂排放的CO2,迅速地成长着。每天,工人们刮掉一些污泥,将他们带走转化为石油。照这样看,人们在一天内做着地质学上要4亿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确实,这不是什么普通的石油。它属于一类神奇的“负碳”燃料,能把碳从大气中抽出并一劳永逸地封锁起来。

2013-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