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cer Discovery:科学家首次发现致病大肠杆菌会往肠细胞中注射新型毒素,破坏肠细胞DNA,促进癌症的发生
近日,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Fangyi Wan教授及其团队,在著名期刊Cancer Discovery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发现肠道中的黏附型致病菌可以通过其3型分泌系统(T3SS)与肠上皮细胞连接,并注入基因毒素(genotoxin)UshA破坏宿主肠上皮细胞中的DNA,导致细胞癌变以及肠癌的发生。每个人的肠道里免不了会有
《细胞》子刊:科学家发现,肿瘤中的真菌会刺激胰腺癌细胞分泌IL-33,招募并激活2型先天性淋巴细胞,促进肿瘤进展
说起“癌王”,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胰腺癌,这种总体5年生存率将将达到两位数的癌症对于医生、患者和基础研究人员都是极大的挑战。胰腺癌具有非常独特的肿瘤免疫谱,一部分肿瘤中有40-60%都是免疫细胞,但可气的是,它们基本都是免疫抑制细胞,比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CD4+ 2型辅助T细胞(Th2)和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它们狼狈
EbioMedicine:揭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机体肠道真菌微生物组发生改变的分子机制
2022年1月31日 讯 /生物谷BIOON/ --真菌微生物组(mycobiome)是肠道微生物组的真菌组分,其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有关,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真菌微生物组在多发性硬化症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EbioMedicine上题为“Alterations of the gut mycobiome in pat
Nature:我国科学家在水稻对稻瘟病真菌广谱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新突破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何祖华(He Zuhua)课题组报告了一个新的免疫-代谢调控网络,并在赋予水稻对稻瘟病真菌广谱抗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12月1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揭示肉鸡肠道菌群对呕吐毒素的代谢转化规律
呕吐毒素(vomitoxi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呕吐毒素可在人和动物体内蓄积,具有致畸性、神经毒性、胚胎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DON污染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前期研究发现鸡对DON毒素较为耐受,可能是由于DON在其血浆和组织内的吸收程度低,且易于快速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肠道真菌菌群动态变化与临床结果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翟冰课题组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肠道真菌动态变化和近平滑念珠菌定植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结果的相关性分析”(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are linked to in
细胞外囊泡对真菌生物膜发育的协调作用
真菌病原体白色念珠菌可以形成生物膜,保护它免受药物和免疫系统的伤害。生物膜细胞释放细胞外囊泡(EVs),促进细胞外基质形成和抗真菌药物耐药性。
研究发现tRNA衍生的小RNA在植物抗真菌防卫反应中的功能
转运RNA(tRNA)是一种由76-90个核苷酸(nt)组成的RNA分子,它的经典功能是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负责将mRNA序列转译为氨基酸序列。tRNA具有三叶草形的二级结构,这种结构由氨基酸接受茎、D(二氢尿苷酸)茎环、反密码子茎环和TψC茎环(ψ代表假尿苷酸)组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人和动植物中,tRNAs可被切割加工,产生多种小RNAs。当
MOL CANCER:揭秘MF(蕈样真菌病)疾病进展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近段时间,Katharina Rindler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MF(蕈样真菌病)相关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MF患者长期存在的斑块,并将其与同一患者近期出现的斑块或肿瘤进行比较,以克服个体间的差异,以了解在MF疾病转变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改变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