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MOL CANCER:揭秘MF(蕈样真菌病)疾病进展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1. 淋巴瘤 测序

来源:本站原创 2021-10-27 22:20

近段时间,Katharina Rindler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MF(蕈样真菌病)相关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MF患者长期存在的斑块,并将其与同一患者近期出现的斑块或肿瘤进行比较,以克服个体间的差异,以了解在MF疾病转变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改变情况。
2021年10月27号 讯/生物谷BIOON/ 原发性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是由皮肤归巢或皮肤驻留T细胞的克隆增殖引起的异质性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蕈样真菌病(mycosis fungoides, MF),约占所有病例的60%。在疾病早期,MF表现为斑块和/或斑块,通常多年保持稳定,没有表型改变或转移性传播。然而,在约20%-30%的病例中,MF(蕈样真菌病)可以通过发展为皮肤肿瘤和/或红皮病而进入疾病晚期,并最终扩散到血液、淋巴结和内部器官。MF(蕈样真菌病)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小于40%。在皮肤中,从早期惰性疾病到进展性疾病的转变伴随着肿瘤微环境从1型-向2型主导免疫特征的转变,会出现T细胞抗原(CD2, CD3, CD5, CD7)和/或表皮性的丧失,但对于确切的细胞内在机制和细胞间通讯模式驱动这一进程目前仍然知之甚少。除此之外,目前还没有可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能够可靠地预测该疾病的结局。



近段时间,Katharina Rindler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MF(蕈样真菌病)相关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MF患者长期存在的斑块,并将其与同一患者近期出现的斑块或肿瘤进行比较,以克服个体间的差异,以了解在MF疾病转变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改变情况



在晚期MF患者中,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将长期存在的斑块与新出现的斑块/肿瘤进行了比较,并将结果与早期MF、非损伤性MF和健康皮肤进行了比较。在获得书面知情同意后,对MF患者的临床受感(病灶)和临床未受感(非病灶)皮肤以及健康对照个体进行穿刺活检。每个单一6毫米穿孔活检物需要被立即处理。将每个样品切成小块,并在C管中消化,使用全皮肤解离试剂盒提供的酶混合物,然后将样品在37℃水浴中孵育1小时。然后使用解离器进一步解离样本。在程序终止后,用含0.008% BSA的PBS重悬细胞颗粒,总体积不大于100 μl。然后对死亡细胞不超过30%的样本进行scRNA-seq处理。

尽管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但病变进展与恶性克隆内的组织驻留标记物CXCR4和CD69、热休克蛋白HSPA1A、肿瘤抑制因子和免疫调节介质ZFP36和TXNIP以及白细胞介素7受体(IL7R)的下调一致相关,但这一现象在良性T细胞中没有出现。该现象不仅在传统的TCR-αβMF中有所发现,而且也出现在了TCR-γδ MF的病例中,这表明MF亚型之间存在一种共同的机制。


                      3例不同患者MF病灶的典型组织病理学图

本实验揭示了一组可能用于监测MF疾病进展的特定生物标志物。这些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晚期MF临床表型转换的基础。

原始出处:Rindler K, Jonak C, et al.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reveals markers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rimary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Mol Cancer. 2021 Sep 28;20(1):124. doi: 10.1186/s12943-021-01419-2. PMID: 34583709; PMCID: PMC8477535.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