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磁控微流控芯片,建立埃博拉病毒核酸适配体的高效筛选平台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高致病性传染病,高亲和力和特异性的亲和试剂对其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日,武汉大学生物医学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通过借助磁控微流控芯片,建立了一个针对埃博拉病毒核酸适配体的高效筛选平台。核酸适配体因其具有体外筛选、化学合成等特点,能够为病毒的检测提供一种性能优异的亲和试剂。然而,核酸适配体的筛选效率是其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提高其筛选效率,严苛的筛选条件是其
动物所开发出快速精准的核酸检测技术
高效精准的核酸检测技术在传染病原检测、食品安全检疫和致病基因筛查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技术极大地革新了生物医学研究。有趣的是,除了能够通过对基因组精准操控来进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最近一些研究发现CRISPR系统的某些效应蛋白,例如Cas12a,在切割靶DNA后会受激获得切割非靶向单链DNA(ssDNA)的活性,从而能够用于快速简便地进行核酸检测,在传统的
评述: 快速检测支原体的核酸扩增技术在生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批次放行测试中的应用
支原体属于细菌,但它们缺少细胞壁,这使得它们比传统的细菌更加“形态多变”。鉴于支原体在细胞形态上的可塑性和较小的细胞尺寸,它们能够通过0.1微米的除菌过滤器。它们普遍存在于人类、动物和植物中,因此生物制药生产过程或研发中使用的任何来自动物或植物的原料潜在地含有支原体。此外,一些支原体甚至能够通过形成生物膜在环境中长期存活。因此,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细胞培养原材料是它们的潜在污染源,加之生物反应器
赛默飞液质联用平台对核酸类生物医药制品的全表征
Patisiran获批上市 “沉默”的小核酸药物曙光乍现?
上周,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刷屏网络,随即引起轩然大波,而基因编辑则是利用生物学手段(如CRISPR/Cas9技术)实现对特定的基因片段的敲除或者修复,技术并非创新且已成熟,但风险仍兼而有之(如脱靶效应、收益与风险问题等),故此已遭多方强烈反对。而基因沉默则是另外一项与基因相关的技术,本文将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主要参与者等方面予以介绍。1、Patisiran获批上市
我国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酵母核糖核酸酶P加工tRNA前体机制
2018年11月13日/生物谷BIOON/---作为一种通用酶,核糖核酸酶P(RNase P)是一种通用核酶,已在生命的三个王国中发现。它加工tRNA前体(pre-tRNA)的5'端。RNase P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复合物,由单个具有催化能力的RNA组分和可变数量的蛋白组成。与仅含有一种小蛋白辅因子的细菌RNase P不同的是,古细菌RNase P和真核生物细胞核中的RNase P已进化出相当复杂的
研究人员利用核酸自组装结构实现基因药物递送
基因治疗是一类在疾病发生的最根本层面上实现相关治疗的研究策略。现已上市的基因治疗药物大多是以病毒为载体实现基因递送的。病毒载体的引入无疑会引起人们对该类治疗体系的生物安全性产生顾虑。因此,发展生物相容的基因递送载体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DNA折纸纳米技术是一种独特的自下而上的自组装纳米技术,可被用于设计和制备具有各类尺寸和形貌可控的自组装纳米结构。DN
发现环状核酸酶通过降解环状寡腺苷酸让III型CRISPR/Cas系统失活
2018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鉴定出CRISPR基因组工程工具包中的一个重要的新组分。这将引发遗传病和感染治疗变革。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9月1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ing nucleases deactivate type III CRISPR ribonucleases by degrading c
罗氏与PureTech合作 开发口服核酸类药物
近日,罗氏集团(Roche)与总部位于美国麻省波士顿的PureTech Health公司签署了一项为期多年的合作协议,计划利用PureTech的乳源外泌体(milk-derived exosome)平台技术,为罗氏的反义寡核苷酸(AON)平台开发口服配方的核酸类药物。外泌体是由细胞内富含特异性miRNA的多泡体(multivesicular bodies)分泌到胞外的膜状脂
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Cas9核酸酶 提高基因编辑安全性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问世以来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一技术开发的基因疗法在医疗健康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CRISPR/Cas9技术能够对基因组在指定位点进行基因编辑,但是对这项技术的一个常见的忧虑是担心基因编辑会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发生。日前,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和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利用合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