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I:识别出危及生命的机体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2021年7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坏死性软组织感染(NSTIs,Necrotizing soft-tissue infections)是一种能快速进展的感染类型,患者经常会并发败血症休克以及较高的死亡率;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患者初期症状的模糊不清,常常给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快速的诊断对于及时干预治疗细菌性软组织感
2021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第三轮通知
从古老厚重的西安,到通达包容的郑州,到英雄交汇的武汉,到开放美丽的广州,再到豪放自信的沈阳。2021年中国肿瘤标志物学术大会暨第十五届肿瘤标志物青年科学家论坛(CCTB)将于9月3-5日在沈阳隆重召开!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多组学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肿瘤标志物研究成果应接不暇,但真正用于临床检测的标志物依然寥寥无几,究其原因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之路离不开基础
Sci Transl Med:识别出肺癌患者接受免疫疗法成功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1年7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炎症是肺部肿瘤发生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驱动性因素,而肿瘤细胞逃脱严格的稳态控制所采用的一种策略就是通过降低潜在的抗炎性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3(TNFAIP3)的表达,其也被称之为A20。肺癌是所有癌症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癌症类型,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较为有限,尤其是针对KRAS基因发生致癌突变的患者。科学家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GPR160是一个与前列腺癌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前列腺癌(PC)是世界范围内男性最常见的非皮肤癌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传统的前列腺癌筛查依赖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生物标志物,但存在一些不足。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雄激素消融术和放疗仍是局部前列腺癌的常用治疗方法。雄激素消融术是一种旨在抑制激素产生或阻断雄激素受体功能的手术。早期前列腺癌的生长依赖于雄激素,而大多数患者最终会转变为激
npj Precis Oncol:科学家识别出一种用于进行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2021年7月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特点是胰腺星状细胞(PSC)会形成致密的间质,目前科学家们并没有可靠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来及时对该病进行诊断。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pj Precision Oncology上题为“Pentraxin 3 is a stromally-derived biomarker for de
盖尔夫大学:每日吃苹果可以降低肥胖者血浆中的炎性生物标志物!
2021年5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近日盖尔夫大学研究者在Am J Clin Nutr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Daily apple consumption reduces plasma and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ecreted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dults
诺和诺德IL-6抑制剂ziltivekimab:在动脉粥样硬化高危CKD患者中显著降低多种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
ziltivekimab有潜力成为第一个能够降低伴有ASCVD和炎症的CKD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疗法。
科学家发现新型乳腺癌免疫相关预后分子标志物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杨武林课题组、研究员王宏志课题组在肿瘤免疫分子标志物领域取得进展,发现一个新型乳腺癌免疫相关预后分子标志物甲酰基肽受体FPR3。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上。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成功,但对乳腺癌的治疗效果较为有限。识别和评价免疫微环境
Nat Commun:特殊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或能帮助克服对内分泌疗法耐受的乳腺癌
2021年5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在美国,大约30%的ER+乳腺癌患者会对内分泌疗法产生耐药性,而且会导致每年4万名患者的死亡;临床前研究揭示了在内分泌疗法耐受性发生过程中名为HER2的生长因子受体会发生激活;然而,在ER+/HER2?患者中进行了泛HER抑制剂临床试验却让研究人员大失所望,这或许是因为缺乏相应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所致。日前,
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固有免疫受体AIM2识别有机污染物,触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的新机制
全氟烷基化合物 (Per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具有良好的疏水疏油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清洁剂、耐水涂料和食品包装等工业和民用领域。然而,PFAS在环境中难以被降解,导致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介质(如水土和空气)和动植物体内。人体可通过摄取饮用水和食物、吸入空气和粉尘等多种途径接触PFAS。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