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AABC:汪筱林等确定辽西滤食性翼龙新

12月的《巴西科学院院刊》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ências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蒋顺兴和导师汪筱林研究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new ctenochasmatid pterosaur from the Lower Cretaceous, western Liaoning, China。

2012-11-18

PLoS ONE:杨君兴等鲈鲤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获进展

鲈鲤属Percocypris隶属于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是大型凶猛的淡水鱼类。鲈鲤属鱼类的分布格局十分独特,即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每个主要水系中只分布一种或亚种,这种特殊的地理格局,为验证青藏高原东南缘古水系形态及其对生物物种的影响的假说提供了理想模型。然而,该属最基本的分类问题,仍然存在着争议。

2013-07-30

PLoS ONE:世界上最小的脊椎动物——微

路易斯安达州立大学(LSU)的Chris Austin最近在新几内亚岛发现了2个青蛙新物种,其中一种(命名为Paedophryne amauensis)是当今世界上已知最小的脊椎动物,平均大小只有7.7mm--不到三分之一英寸。它把Paedocypris progenetica(一种印尼鱼,平均体长大于8mm)挤出了记录。

2012-11-18

JCM:下水道系统或是镰刀菌真菌重要感染源

近日,J Clin Microbiol杂志上刊登的一项关于浴室排水漕镰刀菌属真菌传播的研究"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diverse human pathogenic types of the fungus Fusarium detected in plumbing drains"显示,下水道系统可能是镰刀菌属真菌感染人类的重要来源。

2012-11-18

Ann Bot:穇异源四倍体物种杂交起源研究获进展

禾本科1/5物种起源于杂交事件,重建低拷贝核基因系统发育关系为解释物种杂交起源提供了证据。穇属(Eleusine Gaertn.) 隶属于禾本科虎尾草族核心群Chloris group,约10种,分布在热带东非、印度—马来西亚和热带南美洲,是典型的适应辐射类群。该属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可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

2011-10-24

张亚平等在中国兔物种方面的研究获新进展

种间杂交可以导致基因或基因组在种间渗透以及分类上的混乱。张亚平院士,云南大学于黎研究员和博士生刘江通过分析124个中国兔鼠物种个体的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序列,第一次发现在6个中国兔属物种间存在着通过种间杂交而导致的基因渗透。令人惊奇的是,东北兔的线粒体完全被来自雪兔和华南兔的线粒体所替代。

2012-11-18

JVP:埃氏马与现代真马同一种

图1:下层(A,C,E,G,I,K)与上层(B,D,F,H,J,L)埃氏马化石的头骨(A,B),下颌(C,D),第三掌骨(E,F),第三跖骨(G,H),上颊齿列(I,J)与下颊齿列(K,L)(王世骐供图)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副研究员及邓涛研究员研究了临夏盆地早更新世龙担地点的真马——埃氏马(Equus eisenmannae)化石。这一批材料采自龙担剖面的上下两个层位。

2012-11-18

Taxon:吴征镒等保亭花系统学研究获进展

极度濒危中国特有植物——保亭花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axon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Wenchengia (Lamiaceae): A taxonomically enigmatic and critically endangered genus ,”,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他们在保亭花属系统学研究中获得的新进展。

2012-04-18

古脊椎所等研究发现伤齿龙一新

1988年中国与加拿大联合考察时发现的保存部分后肢的标本IVPP V 10597,最初被描述为蒙古蜥鸟龙(Saurornithoides mongoliensis)的幼年个体,但存在一些疑问。近年来,有关伤齿龙科(Troodontidae)的研究,尤其是有关伤齿龙类分类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