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将水稻田纳入湿地保护范围
苏州为湿地保护立法,水稻田也纳入湿地保护范围。苏州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积都是湿地,为规范湿地保护,《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将于2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特别提出把水稻田纳入湿地保护范围,明确各地应确定永久性水稻种植面积和区域。 在1日苏州市人大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市农业委员会党委书记秦建国表示,“水稻田属于人工湿地,具有提供粮食、改善气候等作用。
袁隆平获马哈蒂尔科学奖 中国杂交水稻享誉马来西亚
1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右二)为袁隆平(左一)颁发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新华社发(张纹综摄) 记者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悉,马哈蒂尔科学奖基金会于北京时间1月31日,在吉隆坡为袁隆平颁发马哈蒂尔科学奖。该组织认为:袁隆平以独创性思维和胆识,在热带主要作物水稻育种中,培育出创新型成果杂交水稻,给全球带来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
PNAS: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
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代常领衔的研发团队从2006年开始进行植物源替代血浆来源的医药蛋白的研究与开发,现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已跨入规模化生产的阶段,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空白。相关论文于2011年10月31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
Plant Cell:周艳等发现水稻落粒调控新基因
近日,国际著名植物学杂志The Plant Cell在线刊登了上海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Genetic Control of Seed Shattering in Rice by the AP2 Transcription Factor SHATTERING ABORTION1,” 同期The Plant Cell还配发了编辑部评论文章“SHAT1...
Nat Commun: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研究组与姜里文、韩斌研究组合作,在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中获重要进展。
PNAS:曹晓风等表观遗传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段自身能够插入到基因组上的DNA片段,上世纪4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子。从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转座子广泛存在。转座子随机插入到重要基
Nat Commun:林鸿宣等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上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于2月2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的重要进展。该研究成功证明了两个遗传座位上的三个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种间杂种劣势的发生,为阐明水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水稻自噬基因研究获新进展
自噬(autophagy)是发生在细胞内的“Self eating”现象,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将胞质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等)和一些细胞内源性底物(包括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的衰老、破损的细胞器)在单位膜包裹的自噬体中大量降解,实现再循环,以维持细胞自身的稳定。这个过程对于细胞成分更新、逆境条件下营养成份的再利用等是至关重要的。
EST: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获新成果
自中科院地化所冯新斌课题组发现我国西南汞矿区食用稻米是农村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以来,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研究成为汞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冯新斌课题组针对水稻富集甲基汞机理这一科研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发现稻田土壤是水稻体内甲基汞的主要来源,水稻对甲基汞的富集是一个吸收-运移-富集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准确评估稻田土壤中甲基汞的生物可利用性成为人体水稻食用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