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邵克强等揭示蓝藻水华厌氧分解对湖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细菌是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富营养化湖泊中的蓝藻水华在高温、厌氧条件下,死亡分解常会引发“湖泛”,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并可能进一步影响到湖泊的水质安全。因此,认识蓝藻水华降解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于了解揭示浅水湖泊营养盐的微生物循环机理、蓝藻水华暴发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发现有毒物质 “以毒攻毒”并非无稽之谈
中药发现有毒物质 “以毒攻毒”并非无稽之谈 据4月14日出版的《环球科学》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近日发表报告,宣称在中国传统药材中发现“有毒物质”,其中包括有毒植物、过敏素和濒危动物的器官。“美国之音”13日引述报告内容称,虽然中国传统医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但消费者应该警惕其对身体带来的危害。这一研究近日发表在《PLoS遗传学》上。
中药陷入守秘困局:配方修改缘何难解有毒质疑?
连日来,云南白药修改补充药品配方一事依然没能消除消费者的隐忧。此前,云南白药一直以“涉及国家秘密技术可不公开”为由,拒绝在其说明书中标明涉嫌毒副作用的配方。
一些花果茶含有毒物质
甘菊茶、薄荷茶、茴香茶……这些花果茶名字听起来很“小清新”。德国权威机构最新调查却发现,德国市场流行的这类花果茶含有超标的有毒物质——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若长期饮用可能伤身。 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7月15日说,研究人员选取221种德国市场上常见花果茶样品进行了检测,包括茴香茶、甘菊茶、薄荷茶、荨麻茶等,而红茶、绿茶等因样本数量过小,风险分析时未予考虑。
App Envir Micro:蒋永光等蓝藻毒素合成基因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在线刊登了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Basis and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of Deoxycylindrospermopsin Biosynthesis in the Cyanobacterium Raphidiopsis curva
:发现环境有毒物质与中风存在关联
根据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人员于2012年7月16日在线发表在Environmental International (2011年影响因子为5.297)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血液中含有高水平的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和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DDT,又叫滴滴涕)的个人有更大的风险患上中风。
Phycol Res: 气候变化与蓝藻水华强度相关性
近年来有关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的研究发现,全球或区域气候变化对蓝藻水华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并与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叠加,共同促进了蓝藻水华强度的增加。已有研究主要基于蓝藻的生理特性分析,认为全球变化导致的温度升高有利于蓝藻的生长,而野外观测往往不能充分支持温度升高促进蓝藻水华发生的观点,因此亟需深入揭示气候变暖导致蓝藻水华强度扩张的机制以解释这种现象。
南京地理所科学家在太湖蓝藻水华防控领域的观点
在9月2日出版的《科学》杂志(Science)杂志上,该刊物亚洲区主编Richard Stone以China Aims to Turn Tide Against Toxic Lake Pollution为题报道了中国近年来在太湖蓝藻水华控制方面的工作、思路及前景,该文是在大量采访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秦伯强、朱广伟研究员...
FEMS Micro:徐旭东等质疑VIPP1对蓝藻光合膜形成的作用
光合作用是生物圈的能量基础,而光合作用发生于称为类囊体膜的光合膜上,因而光合膜形成机理成为生物学的重要问题之一。欧洲学者曾于2001年在PNAS同一期发表两篇论文(98: 4238-4242; 98: 4243-4248),分别在蓝藻(集胞藻)和高等植物(拟南芥)报道了一种蛋白VIPP1对于类囊体膜形成的关键作用,认为该种蛋白能够促使蓝藻细胞膜或植物叶绿体内层被膜形成膜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