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研究发现化石蚊子腹中最后吸的血

一项研究发现,一个古老的化石蚊子的腹中含有它最后吸的血,这证实了这些昆虫在4600万年前以血为食。大约1.4万种现存的昆虫吸血,包括跳蚤、蜱和蚊子。尽管这种觅食策略看上去在一批生物中间独立进化出来,这种行为的化石证据罕见。Dale Greenwalt及其同事报告的证据显示一只来自美国蒙大拿西北部的吸饱了血的蚊子在进食之后不久死去,并且从中始新世以来就保存在页岩中。

2013-10-16

PLoS One:郑永唐等在恒河树突状细胞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 of Plasma Viremia on Apoptosis and Immunophenotype of Dendritic Cells Subsets in Acute SIVmac239 Infection of Chinese Rhesus Macaques。

2012-11-18

陈小平等发现应用茚地那韦有预防疟原虫感染的作用

近日,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刊AntimicrobAgentsChemother(简称AAC)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课题组关于HIV蛋白酶抑制剂(HIV-PI)茚地那韦治疗和预防猴疟疾感染的科研论文。该研究证实在治疗HIV感染的临床用药剂量下,茚地那韦能有效抑制猴子体内的疟原虫繁殖,同时发现应用该药有预防猴疟原虫感染的作用。

2012-11-19

智利航空公司实现生物燃料商业首飞

3月7日,智利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20客机使用回收植物油提炼而成的生物燃料作为航空燃油,实现由首都圣地亚哥至康塞普西翁的商业首飞。 智利航空公司发布公报称,此次飞行航程约500公里,所用生物燃料提炼自回收植物油,其品质符合最严格的航空燃油质量要求。未来公司将逐步扩大生物能源在航空燃油消费中的比例。

2012-03-09

PLOS ONE:科学家发现最古老昆虫交配化石

科学家发现了最为古老的昆虫交配化石,那是一对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昆虫。

2013-11-12

Quat Inter:赵凌霞等在贵州毕节发现步氏巨猿化石新材料

近日,国际杂志《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和张立召的研究论文“New fossil evidence and diet analysis of Gigantopithecus blacki and its distribution and extinction in South China,“...

2012-11-18

Biol.Lett-UK:菲律宾眼镜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

菲律宾眼镜猴(Tarsius syrichta),是生活在南亚的一种灵长动物,其身体不比人类的手大。最新研究发现,菲律宾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的密码学家。它们使用一种不可破译的密码来传递信息:超声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生活在树上的小家伙发出的吱吱叫声高出了已知任何的猴子或猿类所能发出的声音范围,这很可能是为了避开正在偷听的猎食者。 就像其他的优秀密码一样,超声非常奏效是因为它很少被用到。

2012-11-18

Science:化石反映了一种掌握了新技巧的古老哺乳动物

和大多书的早期夜行性哺乳动物一样,Rugosodon eurasiaticus在夜间活动。 研究人员说,一件来自中国的有1.6亿年历史的啮齿类样动物的化石就多瘤齿兽——这是在化石记录中进化最成功而且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哺乳动物世系——的进化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

2013-08-16

Am J Primat:金丝属种存在于中国的首个照片证据

中国研究人员最近发表了首个证据,证明了最近发现的生活在中国的金丝猴种群“Rhinopithecus Strykeri”。迄今为止,研究人员一直不能拍到这种猴子的照片,据说这种猴子向上翘的鼻孔使得它在雨中会打喷嚏。这篇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灵长类动物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上。

2012-11-18

人类学学报:华南化石猩猩牙齿研究进展

牙齿釉面横纹的分布与数目可以反映牙齿生长发育的时间和速率变化,在化石研究中能为复原个体生活史提供重要依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及胡荣研究了华南化石猩猩前部牙齿的釉面横纹,并分析了华南化石猩猩牙冠的形成时间,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人类学学报》(31卷第4期)上。 牙齿的釉面横纹分布可以反映个体牙齿生长发育的时间和速率变化,并具有一定的分类学意义。

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