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南部发现吉普赛恐龙化石 体长超过12米
据外媒报道,近日科学家在法国南部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遗迹,距今约7500万年。据悉,发现的化石属于泰坦巨龙的一种,体长超过12米,叫做吉普赛恐龙(Atsinganosaurus velauciensis),有报道称其和罗马尼亚恐龙十分相似。
寒武纪大爆发:数亿年生物化石隐藏起源之谜
据国外媒体报道,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两千多年前以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为背景,描绘了神话世界中的历史传说,该巨作就是《变形记》。在作品中大量虚构了任务或者真事的变形事件,其中有人物变成各种动物、植物的情节。但是,现实世界中是没有这样的奇迹的,有的只是蝌蚪变成青蛙、毛毛虫变成蝴蝶的事实。想想看,两个完全不同的身体形态和生命周期,却来自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这肯定是自然界中最奇特的过程之一。
昆明动物所等通过动物DNA鉴定发现中国金丝猴新种群
金丝猴属于灵长目疣猴亚科,包括滇金丝猴、川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其中前三个种类都分布在我国境内。2010年初,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在缅甸克钦邦东北部发现一个新的金丝猴物种。但由于采集的是动物尸体,不能肯定该新物种是否依然存在。2012年3月,怒江州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再次在怒江州境内的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金丝猴新种群,工作人员拍摄到了影像资料并采集到了粪便标本。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新添两只“同父异母”滇金丝猴
近日,两头“同父异母”的两只可爱的金丝猴宝宝同一天顺利诞生,这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人工繁殖的子二代滇金丝猴,目前健康状况良好。 上世纪80年代,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开展了滇金丝猴的迁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并获得成功,经过20多年的人工驯养繁殖,在人工繁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滇金丝猴保护等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该种群正在不断扩大。
Nature Genetics:科学家破译金丝猴基因组,解析植食性遗传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诺禾致源共同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金丝猴的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构建,为解析金丝猴适应植食性的分子机制、系统发育和进化提供了遗传基础。
PLoS Pathog:开发出中东呼吸道冠状病毒易感的绒猴动物模型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Pathogen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的就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开发出了可以模拟中东呼吸道冠状病毒(MERS-CoV)感染症状的动物模型,这为开发治疗该病毒感染的新型疗法和药物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浙江天台盆地新发现一枚形状似鸟蛋的恐龙蛋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蜀康博士、邹晶梅博士及博士研究生王敏与浙江自然博物馆合作研究了一枚发现于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的蛋化石。该蛋化石仅4.5cm长,有明显的尖端和钝端,外形与鸟蛋非常相似,却显示出恐龙蛋的蛋壳显微结构。这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Historical Biology。
患有AIDS的豚尾猴--一种该疾病的动物模型?
在经过多年的尝试之后,研究人员终于将豚尾猴感染得了一种AIDS样疾病。该进展代表了人们朝着创制某种动物模型所迈出的一大步,有了该模型就可研究活动中的该疾病了。
新疆北部泥盆纪植物莱氏蕨化石研究获进展
近期,《国际植物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副研究员等人对新疆北部泥盆纪植物莱氏蕨化石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了陆生植物最早在泥盆纪早期就具有攀援习性的可能性。 莱氏蕨(Leclercqia)是一种研究历史悠久,研究程度深入,也广为学者所熟知的植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