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揭示昼夜节律影响T细胞响应疫苗的机制,树突细胞的抗原处理功能是关键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机体对疫苗接种存在昼夜变化的内在机制,其与树突细胞线粒体钙离子水平、形态和代谢功能受生物钟调控息息相关。
2022-12-23
更“快”的肿瘤新抗原质谱鉴定技术, 加快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
今天介绍的文章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以TP53突变产生的新抗原为靶点,研发了一种双特异性抗体,该抗体可以提高肿瘤细胞与T细胞的结合效率,进而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效果。
2022-12-05
Nature:揭示心脏抗原α肌球蛋白触发免疫疗法相关的心肌炎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范德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确定了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心肌炎的发病机制。
2022-11-25
上海交大两位校友入选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亚太区入选者名单。其中,上海交大两位校友入选,他们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2016届生物学专业博士校友
2022-11-21
科学家发现,抗原呈递细胞竟会主动将端粒呈给T细胞,帮助T细胞延长寿命
Alessio Lanna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APC会“无私奉献”自己的端粒给T细胞,从而帮助T细胞“续命”,增强免疫应答并稳固长期免疫记忆。
2022-11-11
Nature:首次解析出IgM型B细胞抗原受体的三维结构图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公布了IgM型B细胞抗原受体的确切分子结构。他们的发现表明,B细胞表面的IgM型受体与其他受体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其信号转导。
2022-10-25
Science子刊:利用TCR-T细胞靶向COL6A3蛋白的一种泛癌表位有望治疗一系列实体瘤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确定了一种在多种肿瘤类型的癌细胞中高度表达但在人体健康组织中很少表达的泛癌抗原成分:一种由胶原蛋白VI α-3型基因的第6外显子编码的泛癌表位。
2022-09-28
陈志坚、施扬,及两位mRNA疫苗先驱当选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
今年增选的100位院士中,有两位华人科学家,分别是陈志坚教授和施杨教授。此外,mRNA技术的奠基人Katalin Karikó教授和Drew Weissman。
2022-10-20
近90位专家呼吁:统一精液检查标准!
不孕不育已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大卫生难题,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育龄人口。不同于对女性不孕症的排查涉及排卵、子宫、盆腔等多种方面,对男性生育能力的评估则通常仅围绕精液质量展开。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