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心肌梗塞的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住院死亡率
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的一项研究揭示,在心肌梗塞的病人中,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在医院中表现为没有胸痛,且在相同的年龄组中,她们还有比男性更高的住院死亡率,尽管这些差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JAMA:心肌梗塞后血钾浓度与住院死亡率相关
1月11日,JAMA杂志上刊的一则研究"Serum Potassium Levels and Mortal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披露,在心肌梗塞后住院的病人中,那些血钾浓度在3.5 至<4.5 mEq/L(每升微当量)的患者的死亡风险比那些血钾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者的死亡风险要低。
EHJ:体育锻炼可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Claes Held博士等近日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论文称,在闲暇时间和工作时经常锻炼身体可降低发生心肌梗死(MI)的风险。 作者通过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在闲暇时间进行任何强度的锻炼均可降低发生急性MI的风险,而对于职业性体育锻炼,仅轻度至中等强度的锻炼有该作用。此外,同时拥有汽车和电视机者发生急性MI的风险高于二者均没有者。
Nature Communications:缺血坏死心肌交感神经支配或能重建
最近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的科学家们意外发现用于恢复脊髓功能的化合物可能有另外一个神奇的作用-阻止心肌缺血坏死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Hypertension:董德利等心肌肥厚/心衰研究获进展
高血压、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可诱发病理性心肌肥厚。病理性心肌肥厚表现为心脏增大伴心肌细胞丢失和纤维化增加,最终导致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和猝死。心肌肥厚和心衰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研究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董德利教授课题组在心肌肥厚/心衰研究方面近来取得新进展。 董德利教授课题组近期发现骨形成蛋白-4(BMP-4)是治疗病理性心肌肥厚/心衰的新靶点。
Nature:研究发现心肌炎发病机制
近日,日本研究人员在新一期Nature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作为心力衰竭原因之一的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这一发现有助于开发治疗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大阪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由于高血压等原因使心肌细胞内的线粒体受损后,导致无用的线粒体DNA蓄积,这会引发“过度”的免疫反应,而这是炎症发生的导火索。
NRR:中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脑梗死或脑出血的易感基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已被公认的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生与血脂代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们推测高水平的B族I型清道夫受体在介导高密度脂蛋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方面可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Eur Heart J: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预测远期死亡更佳
欧洲一项研究表明,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预测远期死亡的准确性优于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论文7月2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 此项研究共纳入1117例非选择性急性胸痛患者,并以设盲方式同时采用三种新型方法和一种传统方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就死亡状况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随访期间共有82例(7.3%)患者死亡。
Eur Heart J: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预测远期死亡更佳
欧洲一项研究表明,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预测远期死亡的准确性优于高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论文7月2日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ur Heart J)。 此项研究共纳入1117例非选择性急性胸痛患者,并以设盲方式同时采用三种新型方法和一种传统方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就死亡状况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随访期间共有82例(7.3%)患者死亡。
JCI:FoxO1转录因子或成糖尿病性心肌病治疗新靶标
糖尿病性心肌病是指发生在糖尿病中,不能用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及其他心脏病来解释的心肌疾病。心肌壁内微血管病变、血管周边间质纤维化可能是产生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的原因。 该病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病变之基础上引发心肌广泛灶性坏死,出现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最终进展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源性休克,重症患者甚至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