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散漫着丝粒影响基因组的结构和核型进化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植物育种研究所的André Marques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非典型的染色体排列模式对基因组结构和进化的深刻影响。

2022-08-09

Science:人类着丝粒的完整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图谱

2022年4月4日讯/生物谷BIOON/---为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忠实地将遗传物质分配给子细胞,纺锤丝必须通过一种称为“动粒(kinetochore)”的结构与DNA结合,动粒

2022-04-04

纳米孔PromethION测序+Shasta完成人类基因组端粒到着丝粒的高效从头组装

 Shasta是一个用于纳米孔测序数据的从头组装和矫正算法,由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UCSC)和陈-扎克伯格倡议计划(CZI)联合开发。团队在2019年利用初代Shasta分析流程对纳米孔测序数据进行从头组装、矫正和Hi-C拼接Scaffold(图1),使用一台纳米孔PromethION测序设备在9天内完成了11个人类基因组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N

2020-11-19

科学家成功解读硬小麦全基因组图谱

近日,来自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多国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共同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Durum wheat genome highlights past domestication signatures and future improvement targets”的文章,绘制并解读了硬粒小麦(durum wheat)的全基因组图谱,这对于比较和挖掘小麦祖先中的优异等位基因具有重

2019-04-21

研究发现基因逃离着丝粒区域的进化趋势

 着丝粒及其周边是植物基因组中进化最快、结构最复杂的区域。着丝粒与近着丝粒区域不仅经历着快速的序列变化与结构重塑,而且具有转录活性的基因,也是新基因起源的热点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陈明生研究组,在完成短花药野生稻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利用BAC测序和物理图谱等信息,完善了短花药野生稻十二条染色体着丝粒和近着丝粒区域的序列。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稻属及其禾本科植物着丝粒区域的比较

2018-07-13

Science:首次对野生二小麦进行基因组测序,有助改进未来的小麦产量和安全性

野生二粒小麦,图片来自Energin .R Technologies 2009 LTD. 2017年7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国际团队有史以来首次发布野生二粒小麦(Wild Emmer wheat)的基因组序列。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7月7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Wild emmer genome architecture and di

2017-07-11

中科院科学家揭示表观遗传因子CENP-A周期性招募CENP-N蛋白介导着丝粒功能的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学家李国红、许瑞明等人发表了着丝粒区染色质高级结构和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揭示表观遗传因子CENP-A在着丝粒染色质高级结构建立中的功能以及如何招募下游CCAN蛋白并完成着丝粒功能提供了答案。

2016-08-25

Developmental Cell:着丝粒功能建立与维持的关键因子CENP-A的装配机制被揭示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实验分析,详细地阐述了CENP-A分子上的Ser68可以通过可逆磷酸化修饰来调控HJURP识别与结合的能力。

2015-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