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进化、感染与抗干扰素机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11月30日黑龙江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进化、感染与抗干扰素机制”通过黑龙江省水产学会组织的成果评价。评价专家组由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总站、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的7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总站邹民研究员任组长。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金星所长及相关处室领

2020-12-08

厦大Nature:基因不稳定导致肠道干细胞坏死诱发肠道炎症

2020年4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 /——炎症性肠病(inf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病因包含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近日来自厦门大学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莫玮教授课题组和韩家淮院士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文揭示了肠道干细胞中基因组不稳定性引发干细胞坏死,导致自发性的肠道炎症的机制,改

2020-04-04

Nature:揭示Z型核酸触发ZBP1依赖性的坏死性凋亡和炎症

2020年3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Z-DNA(又称Z型DNA)和Z-RNA(又称Z型RNA)是具有左手双螺旋结构的核酸结构。人们对它们的生物学功能知之甚少。Z-DNA结合蛋白1(ZBP1,也称为DAI或DLM-1)是一种核酸传感蛋白,它包含两个结合Z-DNA和Z-RNA的Zα结构域。ZBP1通过感测病毒核酸来介导宿主抵御某些病毒。RIPK1缺乏

2020-03-26

顺铂神经毒性机制解密——由RIP3介导的坏死性凋亡所致

 癌症在全球的发病率日益升高,化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顺铂又名顺氯氨铂,为目前常用的金属铂络合物,抗癌谱广,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卵巢癌、睾丸癌及膀胱、食管、肺等部位的上皮细胞癌,是当前相当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对肿瘤的放疗亦有增敏作用。然而,在使用顺铂治疗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顺铂具有一些副作用,如恶性呕吐,肾毒性、神经毒性和耳毒性。顺铂可以导致听力问题,例如顺铂在儿童高危

2019-10-14

靶向坏死性凋亡可诱导免疫系统杀死肿瘤

2019年6月22日讯/生物谷BIOON/---每天,人体内数十亿个细胞通过激活一种称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细胞自杀程序,以一种有序的方式默默死亡。但是,其他的细胞,通常在它们遭受病毒感染时,会选择更混乱、更暴力的形式: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即利用免疫系统攻击并杀死身体自身的细胞。近年来,生物学家已开始研究在癌细胞中激活坏死性凋亡是否会同样地诱导免疫系统攻击肿瘤。如今,

2019-06-22

上海九院成功救治一例小肠坏死病人

 日前,患者老黄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外科接受了小肠小切除、回肠造口还纳术。这是他半年以来的第三次手术,如今终于告别医院,康复回家。据悉,这是上海九院普外科北部院区王剑副主任医师团队再次成功抢救了此类危重病人。2018年10月,57岁的老黄因为进食不新鲜扁豆腌肉饭后出现严重腹痛、腹胀来到九院北部院区治疗。本以为是小病,却不想该病来势汹汹。很快老黄被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弥漫

2019-06-05

Cancer Res:凋亡和坏死细胞借助胞葬作用促进肿瘤进展

2018年11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体内每天都有数十亿的细胞因正常损耗、组织更新以及炎症反应而死亡,机体会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识别和清除死亡细胞,其中胞葬作用(Efferocytosis)就是一种在发生进一步的坏死并释放细胞内的炎症诱导成分之前清除凋亡细胞的清除过程。除此之外,胞葬作用还会增强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白细胞的聚集,可以限制组织损伤,促进对凋亡细胞来源抗原的耐受性,维

2018-11-11

Cell Reports:揭示细胞程序性坏死关键调控蛋白RIPK3 在发育与炎症中的作用机制

4月25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章海兵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RIPK3 mediates necroptosis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postnatal

2017-05-02

新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可以直接调节血压

 泰德罗杰斯心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一个惊人的新角色,它们负责小血管功能的监管,也是血压高低的关键决定因素。研究报告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中。我们都知道TNF与炎症有关,一些

2017-04-10

肿瘤坏死因子控制血压!

来自泰德•罗杰斯心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一个令人惊讶的新作用:它是小血管功能的主要调节因子,而小血管的功能是血液的关键决定因素。这项研究近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2017-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