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癌症》:华人科学家发现特异性清除胃肠道癌细胞的新方法
胃肠道肿瘤(GIC,包括胃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NET)一旦发生转移治疗方法有限、预后差。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例GIC新发病例,
华人团队揭示,雄激素是幕后黑手
该研究首次证明雄激素信号转导直接调控 Tcf7 并诱导 CD8+ T细胞耗竭,而且,仅在 CD8+ T细胞中阻断雄激素受体,就可以让雄性小鼠与雌性小鼠一样抵御癌症,还能增强 PD-1 抑制剂疗效。
德国工程院首位华人院士全职加盟西湖大学
德国工程院第一位留德华人教授院士曾安平,决定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任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讲席教授、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据介绍, 这是曾安平自1986年出国读博至今,时隔36年之后第一次正式全职回国工作。资料显示,曾安平回国前,是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生物过程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国际高
华人学者研究登Science封面:发现前所未见的“疯狂”结构
这是《科学》杂志封面,你能认出是什么吗?它是一种在自然界中首次发现的神奇结构,在原子和微米双尺度上都呈现单晶结构。以人类现有的技术,还远远无法复制出这种材料。承载这一切的,是一种名为馒头海星(Protoreaster nodosus)的海洋生物。封面图中就是一只馒头海星的骨骼局部,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表面上生长着鳞次栉比的小方解石晶体
华人博士一作Cell发文!开发“细胞命运”预测器
如果我们能“定制”细胞,会发生什么?当人体需要某类细胞时,比如心脏出现问题,就取些成纤维细胞,“定制”打造成心肌细胞来帮助心脏恢复;当人体不需要某类细胞时,比如发生癌变,就引导癌变细胞快速凋亡。几位华人博士为这一设想的实现提供了新的工具。他们开发了一个细胞命运预测模型,能够预测细胞发育所要经历的过程和最终命运。还能给出相应的发育方程,定量描述细胞命运的转变路
华人团队揭示外泌体可作为诱饵阻断多种新冠突变株
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在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多款新冠疫苗和治疗药物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被开发出来,并展示了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然而,随着疫情的扩散和持续,新冠突变株不断出现,严重威胁了现有的疫苗和药物的效果。2022年1月20日,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刘慧平、方德宇等人在 Nature Commnications 期刊发表了题为:Circ
华人科学家Cell子刊新发现: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HRH1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在宿主抵抗癌症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然而,癌细胞可以与肿瘤免疫微环境共同进化,并发展不同的策略来躲避T细胞的免疫破坏。由于各种T细胞抑制信号,例如CTLA-4和PD-1/ PD-L1,肿瘤浸润性T细胞常常表现出功能障碍,无法清除癌细胞。抗CTLA-4和抗PD-1/PD-L1抗体作为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在部分癌症患者中产生了显着
《细胞》子刊:华人科学家找到了能发现“隐身”癌细胞的新型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过继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是癌症免疫治疗的热门方向,像我们熟知的CAR-T、TCR-T都属于这一类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体外基因编辑改造T细胞,并回输到患者体内,让它们能识别并杀伤带有某些特征抗原的肿瘤细胞。然而,肿瘤也有它的招数,在与免疫细胞抗争的过程中,肿瘤会逐渐丢失这些特征抗原,这样改造后的
华人科学家领衔的团队发现,癌细胞脱落的一种分子能帮肿瘤构建免疫逃逸系统
近日,由乔治·华盛顿大学的Li Rong和德克萨斯大学的An Zhiqiang等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自然》发表重磅研究成果。他们发现,在癌症进展过程中,一种被称为DDR1的分子会释放其胞外结构,组织胶原纤维在肿瘤周边形成致密的免疫屏蔽结构,阻止免疫细胞进入肿瘤。而特异性抑制DDR1胞外结构的活性,免疫细胞可以渗入肿
Science:华人科学家从结构上揭示酶VKOR的催化循环和维生素K拮抗剂的作用机制
2021年1月3日讯/生物谷BIOON/---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 VKA),如华法林,是口服抗凝剂,常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中风和心脏病发作。而补充维生素K则挽救了无数止血功能不足的新生儿的生命。这些治疗过程的核心是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VK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