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Genome Biology:机器学习和生物大数据交叉融合助力智能育种

  近日,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玉米团队题为“Target-Oriented Prioritization: targeted selection strategy by integrating organismal and molecular traits through predictive analyti

2022-03-21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报道“二合一”快速育种新策略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组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 two-in-one breeding strategy boosts rapid utilization of wild species and elite cultivars的论文。该研究报道了“二合一”快速育种

2022-03-02

Microbiology Spectrum: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毒素团队揭示黄曲霉Fus3-MAPK信号路径调控黄曲霉生长及毒素合成新机制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等同于粮食增产。霉菌及毒素污染是导致粮食品质劣变,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丝状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 (AF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毒性、最具致癌性的天然化合物,毒素通过污染粮食、饲料等进入食

2022-03-14

Science:科学家发现植物抵抗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化学创新与奥秘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李大鹏研究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生态所合作首次揭示了植物如何巧妙组装其特异性代谢产物应对农业重大害虫小叶蝉的非寄主抗性机制。该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题为“Natural history–guided omics reveals plant defensive che

2022-02-07

青海省青稞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承担的“青稞条纹病相关miRNAs和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其功能验证”“青稞株型结构关联SNP位点的挖掘”和“青稞早熟相关性状的QTL定位”项目进行了成果评价。三个项目通过开展条纹病胁迫下青稞小RNA、mRNA和降解组测序,获得了抗病相关miRNA和靶基因,验证了它们的抗病功能,构建了抗病反应途径;通过开展

2022-01-27

Nature:科研人员阐明史前泛欧亚语系起源于中国北方的粟作农业人群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一直是人类学研究关心的终极命题。过去几十年的研究表明,仅仅通过单一学科的研究还不足以全面阐明人类及其文化的演化史。史前人类说何种语言,这些语言又如何一步一步传播、扩散?各类语言在扩散的过程中是否发生过人群的基因交流和不同文化的演替?语言扩散、人群迁徙和文化传播三者有怎样的关系?语言学、考古学和古DNA被认为是研究古代人

2021-11-13

研究揭示调控小麦穗粒数基因在高产育种中的潜在作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生物信息学及应用创新团队与四川农业大学小麦所合作,研究了小麦转录因子AGL6在小麦花器官和小穗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据李爱丽研究员介绍,小麦产量三要素包括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其中穗粒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起着

2021-10-19

镁伽与康普森达成战略合作,共创生物农业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

近日颁布的《“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指出,种业处于农业整个产业链的源头,种业创新已被视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2021-09-08

Molecular Plant:基于质核基因组变异揭示杂交稻的五大母本材料类群及杂交育种轨迹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韩斌研究组,在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Cytoplasmic and nuclear genome variations of rice hybrids and their parents inform trajectory and strategy of h

2021-08-19

华大智造助力胡晓湘团队开发高效高质的分子育种方案

  近年来,大样本低深度全基因组测序方法(low-coverage whole-genome sequencing,lcWGS)已从理论上证明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获取全基因组高密度SNP标记,进而增加QTL定位的精度并更好地挖掘各类疾病的遗传机制。近期中国农业大学胡晓湘团队与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团队合作,基于MGISEQ-2000测序平台,

202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