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与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在进博会上正式签署“让爱先行,呵护一生 ”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11月6日,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为助力提升我国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为孕产妇提供专业的孕产科普以及儿童预防免疫知识,帮助孕产妇安全、顺利地度过孕产期,还可以为新生儿提前做好疫苗接种规划,建立好儿童健康的免疫屏障。
外泌体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潜力
作为中心法则中的一员,RNA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们就已经发现,RNA不仅仅躲在细胞里面,它们可以被胞外囊泡包被通过血液循环流动在各大组织器官之间,这种特殊的结构叫做外泌体,但是这个小小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1]。沉寂了30多年,胞外RNA,也叫做exRNA,外泌体的一种,似乎迎来了曙光。
科研人员发表近红外II区荧光影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展望文章
荧光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检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红外II区荧光(1000-1700nm, NIR-II)成像技术克服了传统荧光 (400-900nm) 面临的强组织吸收、散射及自发荧光干扰,在活体成像中可实现更高的组织穿透深度和时间、空间分辨率,被视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活体荧光影像技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
Gastroenterology:在疾病早期阶段应用免疫疗法和化疗组合性疗法或能更有效地治疗胃癌患者
2020年11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Gastroenter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哥伦比亚大学Irving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小鼠进行研究表明,在疾病早期阶段,将免疫疗法与标准化疗相结合或能更加有效地治疗胃癌。研究者Woosook Kim说道,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选择往往非常有限,很多胃癌患者并不适合利用
Nature:为何很多在实验室中能发挥作用的药物却无法进入临床应用?
2020年11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Combinatorial expression of GPCR isoforms affects signaling and drug response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解释了为何很多在实验室中能发挥作用的药物最终却
两篇Nature论文首次提出癌症环境免疫疗法,应用前景广阔
2020年11月1日讯/生物谷BIOON/---尽管基于免疫的癌症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这些方法有反应,而且癌症复发也会发生。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在竞相寻找方法来改善免疫疗法在人体中的治疗效果。然而,在两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康奈尔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指出这可能过于狭隘地关注这个问题。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
应用外泌体递送宿主因子蛋白IFITM3可以抑制胎儿中寨卡病毒的感染
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黄病毒科中的一种病毒,它主要是通过蚊虫叮咬感染人类。通常寨卡病毒感染只会引起轻微的症状,如皮疹、结膜炎和短期发热;然而,怀孕的母亲感染寨卡病毒后,病毒可以经宫内途径感染胎儿,并引起胎儿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小头畸形的出生缺陷。在过去二十年中,世界上至少爆发过三次寨卡病毒疫情。2015 年的最新
富勒烯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具有独特的电子特性,其较大的共轭电子结构可高效淬灭过剩的自由基,从而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此外,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王春儒课题组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王春儒课题组发展出多种基于富勒烯和金属富勒烯的疾病治疗新策略,揭示富勒烯通过极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激
研究人员发表农业与植物生物技术中CRISPR-Cas应用综述文章
现代农业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现有的农作物栽培品种亟需改良与优化,以应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以及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相比于传统育种,来自于原核生物的CRISPR-Cas系统可以准确、高效、可编程地对农作物基因组进行编辑,为未来农业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组致力于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创新及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应用研究。近日,综述期刊N
广州站|新一代精准医学—质谱组学与类器官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研讨会
近年来,质谱技术的革新加快了多组学研究向定量化、高通量化发展。多组学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大规模人群队列研究构建了精准医学体系的要素。而精准医学的构建,也离不开生物医学研究模型。近年来,兴起的类器官模型被广泛应用,克服了细胞系模型和动物模型体外培养丢失了肿瘤细胞的异质、移植成功率低、样本量大等问题。当多组学利器遇到类器官模型,对基础科研和临床应用会有怎样的创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