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和华大基因在靶向修复疾病基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4年7月3日,CellStemCell杂志发表了题为"Targeted Gene Correction Minimally Impacts Whole-Genome Mutational Loadin Human-Disease-Specific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Clones"的研究论文。
中科院与怀柔区共商科教产业园建设
1月29日下午,中科院副院长施尔畏与北京市怀柔区委书记张建东,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潘临珠等领导举行座谈,研究怀柔科教产业园建设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寻求共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化合作,推动怀柔科教产业园区建设。 座谈会上,怀柔区副区长张勇介绍了怀柔科教产业园建设进展情况,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研究解决的困难。
中科院液相超声制备纳米天然药材颗粒方法获发明专利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成分研究组发明了一种利用液相超声技术制备纳米级天然药材颗粒的方法。7月16日获悉,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液相超声制备纳米天然药材颗粒方法,专利号ZL200910117753.X)。 该发明以天然药材为原料,通过初粉碎,液相超声粉碎以及真空干燥等技术制得纳米级颗粒。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抗乙肝病毒一类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近日,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南发俊、左建平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非核苷类抗乙肝病毒(HBV)1.1类新药—异噻氟定(NZ-4, W28F)及其胶囊,历时7年艰苦卓绝的研发工作,于2012年3月5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批件,同意进行Ⅰ期临床试验。
Proc R Soc B:中科院研究揭示食草哺乳动物牙齿形态与气候和植被状况相关性
最近二十年,新生代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全面进入了定量化时代,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使得定量参数的需求强烈增加,寻找适合的气候量化指标已经成为各个学科最活跃的探索方向。哺乳动物,特别是食草哺乳动物,它们的食物全部来源于陆生植被,而植被又受到温度、降水等气候条件的严格控制,因此,食草哺乳动物的组成结构和地理分布也和温度、降水条件密切相关,是研究新生代气候的理想量化指标。
Science:中科院发现冰期动物群起源青藏高原
记者9月2日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科学家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西部高海拔的札达盆地发现了一个上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组合,其中包含了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这些新化石材料证明,冰期动物群的一些成员在第四纪之前已经在青藏高原上演化发展,从而推翻了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的假说,证明青藏高原才是它们最初的演化中心。
Aging Cell:中科院揭示皮肤干细胞衰老新机制
成体皮肤干细胞的研究对于治疗烧伤、糖尿病引起的皮肤溃疡、皮肤衰老以及构建人类组织工程皮肤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应用皮肤干细胞进行组织工程学皮肤构建以及皮肤疾病的治疗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与此同时,临床对于成体皮肤干细胞应用的需求却十分迫切。不同种类的皮肤干细胞在体外的自我更新以及分化能力的提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中科院致力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
8月25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说,作为承担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主要力量,中科院一直致力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努力使这些装置成为全国科技工作者共享共用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