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丙肝疗效预测及病毒耐药机理
丙肝病毒(HCV)感染后,80%以上导致慢性持续感染。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50%的病人有效。但存在普遍的毒副作用及费用昂贵。虽然FDA已经批准作用于HCV复制所必需的的蛋白酶抑制剂(DAA)用于难治性I型丙肝病人"三联"治疗,但广泛的快速的病毒耐药及昂贵的治疗费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研究治疗前的疗效预测方法及丙肝病毒耐药的分子机理,对开展丙肝个体化治疗及新型抗病毒药物研究非常必要。采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检测,我们从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治疗前肝组织内筛选出18个表达差异基因(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5),预测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是否有效的准确率在95%以上(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0)。这18个表达差异基因中,大部分是干扰素刺激(敏感)基因(ISG),而且3个基因(ISG15, USP18,CEB)同时位于一个仅有5个基因组成的信号传导通路中(类泛素化ISG15/USP18通路)。这些ISG都在治疗无效病人肝组织内高表达。
为此,我们提出内源性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及ISG15/USP18类泛素化通路的激活与丙肝病毒耐药及持续感染有关。采用丙肝病毒体外培养系统,我们对ISG15/USP18信号传导通路在HCV复制及干扰素抗病毒活性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ISG15及USP18不仅刺激HCV 复制而且抑制干扰素抗病毒活性 (Randall & 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06; Chen, et al.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010)。这可以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HCV感染后,肝组织内ISG高表达预示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无效。
免疫组化研究表明, 这些ISG不仅表达水平有差异,而且表达具有细胞特异性,即在不同细胞内表达与干扰素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如果ISG主要在肝细胞内表达,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无效,如果主要在巨噬细胞内表达,则90%以上的病人对干扰素治疗敏感 (Chen,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0)。最近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IL28B SNP与HCV感染后病毒的自然清除及干扰素治疗效果有关。但我们的研究表明,基于ISG在肝组织内不同细胞表达预测干扰素治疗丙肝疗效较IL28BSNP预测疗效更加准确 (McGilvray,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2 in press)。
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性疫苗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终末期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献血员的筛查显着降低了血液传播,但是,已经感染的人群是主要的传染源,不安全注射,费清洁牙科操作、纹身、透析等成为新的主要的传染源。
这些都需要预防性疫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使高加索和亚裔人分别获得50%和75%的程序病毒学应答,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进一步提高程序病毒学应答,但DAA也带来了更多的不良事件和耐药。即便如此,仍然有无应答和复发者。因此,治疗性疫苗仍然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预防性疫苗研究的主要障碍是HCV病毒易突变,逃逸已经出现的中和抗体。缺乏良好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也是障碍之一。治疗性疫苗的策略主要有四点,载体疫苗、DNA疫苗多肽疫苗和重组疫苗。载体疫苗可诱导特异性的CD4+ 和CD8+ 的T细胞应答。体内外研究都显示,MVA 载体可表达HCV NS 3, NS4 和NS5B,转基因鼠研究显示可诱导特异性的CD4+ 和CD8+ 的T细胞应答。I期临床试验在15例患者中进行试验,6例出现HCV载量下降。DNA疫苗主要包含NS3和NS4A, 可在体外有效诱导对NS3和NS4的应答,12例患者的临床试验安全。接受最高剂量(150微克)的3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病毒载量下降。肽疫苗主要采用核心区,NS3和NS4,但是,在诱导出现CD4+ 和CD8+ 的T细胞应答的同时至出现微弱的病毒载量的下降。酵母表达的重组疫苗包含了NS3和核心区融合蛋白,在体外诱导出现很强的Th1应答,在体内也可出现应答。
细胞治疗肝硬化和肝癌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钱程指出,细胞生物治疗作为新型治疗手段所取得的疗效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种具有双向分化潜能并可参与新血管生成和组织的中胚层前提细胞。EPCs能够参与血管损伤修复和具有组织损伤修复功能。
钱程带领的课题组研究表明,在肝硬化发生过程中,组织损伤释放的趋化因子能够有效募集EPCs进入肝脏。EPCs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肝损伤和肝硬化具有保护和修复功能。EPCs治疗能显著降低肝硬化的发生。
对于肝癌的细胞生物治疗,由于肝癌患者体内存在免疫抑制环境,治疗细胞功能的发挥受抑制,治疗效果有限。因此在临床治疗时,需降低肿瘤负荷,采取多次输注的方式进行治疗。为增强免疫细胞的治疗效果,钱程带领的课题组和国内外科学家相继提出免疫细胞——基因疗法,即采取体外基因修饰的方法,向治疗细胞中导入免疫调节因子如IL-12,通过免疫调节因子的作用,改变体内免疫环境,增强治疗细胞的功能和延长作用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抗肿瘤靶向细胞免疫治疗进展
随着抗原递呈机制与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识别机制的揭示、众多重要的人细胞因子及其功能的发现、分子克隆与细胞克隆技术的发展,细胞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肿瘤等疾病临床治疗新思路、新方法的研究热点,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技术也在近20年内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
免疫综合疗法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病人的临床效果
来自青岛市中心医院主任医师高岱清教授对以下部分分别做了详细介绍:
一、免疫综合治疗方案制定涉及因素;
二、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免疫调节方法;
三、非手术肿瘤免疫综合治疗方案;
四、胃肠肿瘤术后免疫综合治疗临床效果的案例分析。
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肝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
一、肝癌是全球第3位癌症死因,在我国更高据第2位
二、外科手术是最早期肝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切除率仅占20%-30%,且术后绝大部分均在5年内复发
三、化疗、放疗和中医中药等治疗手段疗效不够理想
四、中晚期肝癌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及其展望
视频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对机理的介绍
二、脐血CD133+细胞移植后肌肉毛血细管的密度
三、EPC衍生的内皮细胞的移植增强了缺血肢体血液灌注的恢复
四、用RT-PCR法比较缺血/飞缺血肢体VEGFmRNA的水平
五、人体外周干细胞移植治疗裸鼠下肢缺血
用电场治疗癌症
手术,化疗和放疗是已知的最常见的癌症治疗手段。在TEDMED上,比尔 多利展示了一个治疗癌症的新手段-肿瘤处理电场,这项技术使用电场来阻断癌细胞分化。虽然该技术还在处在发展初期并且只适用于几种癌症,但它有一个巨大的优势:提高了生命的质量。
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介入及内镜技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小儿难治性脑损伤的细胞治疗策略商榷
栾佐教授《小儿难汗脑损伤的细胞治疗策略》,主要内容包括:
一、内源性细胞动员--神经增殖、再生、重塑
二、hNPCs移植的短期疗效
三、hNPCs移植治疗新生儿获得性脑损伤结果
四、早产儿脑损伤细胞学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