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孙树汉:肝癌展过程中的长链非编码RNA功能研究

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进一步探索研究新基因的功能与肝癌生、展的关系,对揭示肝癌生、展的精确分子机制、设计合理的治疗药物及判断预后, 进一步提高我国肝癌的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 在生理及疾病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逐渐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lnc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nt的非编码RNA分子。这些RNA并不编码蛋白或者只是编码很短的多肽,起初他们被认为是基因组转录的“噪音”,不具有生物学功能。

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ncRNA参与了基因组印记、转录控制、转录后调控、蛋白功能调节等信号转导过程中重要环节。且在肿瘤的生、展过程中也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认识肿瘤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对肝癌展过程中lncRNA参与的调控网络及临床意义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现在肝癌在组织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可以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完整地区分,说明在癌组织中lncRNA有特征性表达谱。克隆并鉴定了在肝癌展过程中有重要功能的lncRNA分子,如lncRNA-LET、lncRNA-HEIH、lncRNA-MVIH,并对这些分子在肝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对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在肝癌细胞中的亚细胞器的定位,相互作用分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ncRNA可作为肝癌诊断、治疗、预后判断的新靶点。

主要研究结果连续表于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Hepatology等杂志。

2015-05-04 课时:10分钟

房静远:胃肠癌生与预防的相关信号通路与表观遗传修饰

胃肠癌相关基因受天然反义转录本等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调控: ① ADAMTS9是甲基化敏感基因,参与胃癌生,且是胃癌独立的预后指标。②低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 诱导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2B促进大肠癌细胞恶性表型转化。 ③miRNA 345的甲基化参与CRC的生。④非编码RNA之一,天然反义转录本在胃癌生中起重要作用。

高通量筛选现促癌基因DHPS及其天然反义转录本WDR83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其两者间存在着双向调控作用。

胃肠癌展中与增殖相关信号通路异常,后者亦受表观遗传修饰调控: ① JAK/STAT信号通路的活化促进胃肠癌的展。STAT3在CRC中异常激活。敲除STAT3可上调CRC细胞E-cadherin而下调 N-cadherin和 vimentin的表达。STAT3 与 COX-2的相互作用,参与 H.pylori 致胃癌的过程。②Rho GTP酶通路在CRC生中起重要作用。③运输蛋白微粒复合体(TRAPPC4)的LDC结构域在高尔基体与EKR2结合而参与ERK-MAPK通路活化;体内外实验示其影响胃癌生物学行为。④ CRC细胞中DNA甲基化涉及调控SHP1的表达。

表观遗传修饰和检测影响其调控的物质可早期预警大肠肿瘤: ①大于50岁年龄组低血浆叶酸者易生CRA。②低膳食纤维、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降低和相应的产丁酸盐菌群减少可能参与CRA的生。

调控表观遗传修饰或信号通路,可预防大肠肿瘤生: ①动物体内试验证明,应用维持DNA甲基化的叶酸制剂或抑制细胞增殖相关通路可预防小鼠CRC的生,且首次证明叶酸的疗效与干预时机有关。 ②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干预试验证明叶酸预防散性CRA的初

2015-05-05 课时:11分钟

许国旺:从组织和体液看肿瘤代谢紊乱:代谢分型和标志物

癌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代谢的高度紊乱。研究肿瘤相关组织微环境和体液代谢紊乱的状况将对疾病的分型、诊断、标志物的现等具有重要意义。代谢组学作为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疾病、药物、植物基因功能和表型的研究等方面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

结合本实验室10多年在代谢组学的研究工作,将从代谢组学的需求出,报告基于质谱的代谢组学新技术及在恶性肿瘤(肝癌、卵巢癌等)的分型、潜在标志物现方面的应用结果,同时代谢组学研究对样本采集标准化的要求将被强调。

2015-05-08 课时:10分钟

覃文新:DKK1蛋白作为肝癌血液标志物的现和转化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细胞癌是全球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及时有效的诊断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时间。

本研究纳入两个队列:测试集和验证集,测试集共831例血清样本,验证集共453例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DKK1在血清中的浓度,并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其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结果显示:DKK1蛋白在肝细胞癌患者组血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非癌症组;血清DKK1蛋白对肝细胞癌总体诊断率可达69.1%,对早期肝细胞癌(BCLC 0+A)和小肝癌(单个小于2cm)的诊断率分别可达70.9%和58.5%;同时,DKK1蛋白能够弥补甲胎蛋白(AFP)对肝细胞癌诊断能力的不足,对甲胎蛋白阴性(≤20ng/ml)肝细胞癌的诊断率为70.4%,并可从甲胎蛋白阳性(>20ng/ml)的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等高危患者中鉴别诊断肝细胞癌,鉴别诊断率达68.2%;DKK1蛋白与甲胎蛋白联合应用,可将肝细胞癌总体诊断率提高至87.5%。

验证集验证了血清DKK1蛋白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手术后患者血中的DKK1浓度迅速下降,血清DKK1蛋白亦可作为肝癌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指标(The Lancet Oncology 2012 Aug; 13(8):817)。

2015-05-12 课时:52分钟

杨巍维:丙酮酸激酶M2亚型在EGFR促进的癌症生中的作用及机制

肿瘤细胞,即使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仍倾向于利用糖酵解的方式代谢葡萄糖,在摄取大量葡萄糖的同时排出大量的乳酸,这个现象被称为“Warburg效应”。可以肯定的是,糖酵解赋予了肿瘤细胞独特的生长优势,但这种优势形成的内在机制仍不清楚。

有研究认为,肿瘤细胞利用大部分葡萄糖代谢中间产物合成生物大分子(氨基酸,核酸以及磷脂),从而支持肿瘤细胞的快速生长。我们的研究则现糖酵解以另外一种全新机制赋予肿瘤细胞生长优势。

本报告将以丙酮酸激酶M2(PKM2)为切入点,围绕细胞核内PKM2的功能,着重探讨了PKM2的“非代谢”功能在癌症生、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2015-05-13 课时:39分钟

赵志刚:神经电生理检查在疑难糖尿病神经并症的应用解析

赵志刚,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1986-1987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全国内分泌学习班进修;1992-1999年,留学日本。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卫生科技领军人才,日本客座教授,中心实验室主任,科研外事处处长,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河南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

2015-05-14 课时:48分钟

陈扬超:以微核糖核酸(microRNA)为靶的抗癌药物研

非编码微RNA(microRNA)可通过调节众多基因的表达来行使致癌或是抑癌功能,调节microRNA表达变化的小分子化合物被视为潜在的抗肿瘤药物。最近,在欧洲以微RNA(microRNA-122)为靶的化合物作为抗丙肝病毒感染药物已经进入临床二期试验,标志着以非编码微RNA为靶的药物研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非编码微RNA-34a(miR-34a)是一个肿瘤抑制基因,在包括肝癌在内的众多肿瘤中表达下调或是沉默。因此,miR-34a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癌症治疗靶标。我们成功构建了一个miR-34a的荧光报告系统,通过该系统,我们从化合物文库中筛选出激活miR-34a表达的小分子化合物3。

化合物3可以特异激活肝癌细胞内miR-34a的表达及降低miR-34a目的基因的表达。 体内外试验证明化合物3具有明显的抗癌活性。比较化合物3与肝癌晚期用药Sorafenib显示化合物3具有更加显著的抗癌活性并且没有毒性。MiR-34a小分子调控剂作为潜在的新抗癌药物前景令人向望。

2015-05-15 课时:41分钟

王煜非:从新版ISO标准修订看血糖监测技术展趋势

王煜非: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研究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POCT分委会委员、中华糖尿病学会血糖监测学组委员、上海市糖尿病学会委员、上海市糖尿病学会血糖监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基础学组副组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尤其是2型糖尿病)在不断攀升。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糖尿病性并症的生和展。准确的血糖检测值可正确指导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用药,饮食和运动,稳定血糖监控,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致死致残,降低社会医疗负担。

血糖仪的准确性,精确性和抗干扰能力是准确血糖监测数据的保障。ISO15197(2003版)是国际上针对血糖监测系统评估和验证的标准,近年来,国际组织对此标准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并于2013年5月15日正式颁布了新标准,过渡期为三年。

新标准大大提高了血糖仪准确性和精确性的要求,对评估方法亦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修订内容主要包括:验证项目定义更清楚,验证标准更严苛,统计方法标准更明确,受试人群分布限制更严格,加大关注清洁消毒过程及临床验证步骤的正确性。不少第三方检测机构研究表明,有一部分血糖仪现有标准也无法全数通过,更难以达到严苛的新标准就。

未来血糖仪的展趋势是:血糖仪本身技术的突破,具有更好的精准性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其他如采血部位的改变,采血与测定一体化,可重复测试的感应技术,用组织间质或体液作为葡萄糖检测的样本,埋入式针头或感应器,无创伤、无样本、红外测定。另一方面血糖数据的管理,联网及远程数据传输等等。

2015-05-22 课时:39分钟

周泽奇:治疗卵巢肿瘤抗体药物单链三特异抗体的研究开

周泽奇,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 历任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美国BAYER公司资深科学家、美国WYETH生物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Egenix生物公司常务副总裁兼科学总监。

据统计,2011年全球治疗性抗体药物销售额超过了568亿美元,2015年有望达到980亿美元左右。市场上的肿瘤治疗性抗体药物全部为单克隆抗体药物或抗体藕联物药物。

截止到2012年,美国FDA一共批准了29种抗体药物,其中肿瘤治疗性工程抗体药物12种。经过多年的研,许多新型工程抗体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已经在体内外试验中得到了验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预计以抗肿瘤双或三特异抗体药物为代表的新型工程抗体药物将会成为全球抗肿瘤抗体药物重要技术之一。

2015-07-15 课时:43分钟

赵春华:重大疾病治疗的干细胞药物品种临床试验研究及其制药工艺标准化研

赵春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国 家杰青获得者。

多组织器官病理损伤或功能障碍一直是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危害,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外科重建和药物治疗等效果有限。干细胞研究是未来解决之一难题最有希望手段,在未来国家科技战略转型、地方高新科技产业升级中起到关键性推动和示范作用。

课题以重大疾病为导向,建立创新干细胞药物技术开和评估标准体系; 开展多个干细胞治疗药物品种临床前和安全性、有效性临床试验研究。课题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主持研,联合了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上海儿童医院、华西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国内多家医院和多家从事干细胞技术研与产业化企业进行攻关。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开展针对心肌梗死、重症肌无力等重大疾病的干细胞新药品种的临床试验,建立支撑临床应用产品开的关键技术,通过建立骨髓、脂肪、经血等不同来源的成体干细胞快速筛选、分离培养、扩增、冻存复苏、体外诱导分化、细胞特征鉴定、细胞生物学效力评估等新药研制开必须满足的体外操作关键工艺技术及质量标准,并在国家指定的临床研究基地开展干细胞治疗新药品种临床试验研究,最终建成干细胞药物、技术标准、临床应用等多平台集成的系统创新体系。

2015-08-19 课时:3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