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核磁共振在生物样本代谢组学研究中的新进展和新应用
作为生物样本代谢组学研究的两大利器之一,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高度自动化、标准化和精确定量等方面的突破,促进了代谢组学在慢病转化研究中的新应用。 本报告将分享Bruker Biospin最新发布的疾病诊断研究(IVDr)方案,包括一键式全自动地完成人体体液样本的核磁数据采集、代谢物定性定量和疾病诊断研究,并将分享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遗传代谢病、精准营养和新冠肺炎中的重要应用。 敬请期待。
纳米孔测序在人类遗传学和罕见病研究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遗传学领域,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容易地研究和理解生物过程及其影响。利用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分析整个基因组或感兴趣的特定目标区域,通过对RNA转录本和异构体的表征和量化获得进一步的功能性分析。这些能力一起为人类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洞察。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长期致力于开发简洁易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类遗传学研究和遗传病诊断方面,纳米孔测序技术生成的长读长序列使得分析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变异(SV)更加的直观和简洁,如平衡易位和复杂的变异组合。纳米孔测序平台独特的测序原理,使测序过程不受酶反应效率的影响,尤其擅长检测困难区域,如重复序列,高GC含量的区域,以及假基因等。这意味着纳米孔测序可以解决出生缺陷防控和生殖遗传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纳米尺度空间中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
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功能,几乎都是通过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近年来,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一直被我国列为生命科学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同时,纳米尺度的科学技术也是当今世界研究热点问题,纳米科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特别是与生命科学结合,其时间上飞秒级、空间纳米级的特点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结构、组装、运动和功能的分析,以分子结构和功能为核心,分子、复合物、单细胞为重点,研究细胞重要组份的结构、功能与组装,探索控制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为医药研发和人类一些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可能。目前,我国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信号转导、单分子酶动力学和分子马达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可喜的突破,但对于发展活体和活细胞状态下对生物分子在纳米尺度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和定量表征的方法等的研究仍存在一些挑战性问题。 在此背景下,生物谷联合全球显微镜与科学仪器的知名品牌徕卡共同举办本次论坛,旨在邀请从事生物大分子功能与结构和细胞生命过程关系研究的行业专家,汇聚相关领域的诸多学者促进多交叉学科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生物大分子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检测罕见病相关结构变异中的应用
罕见病大多数是遗传性疾病,全球大约有3.5亿人患有罕见病,其发病率低,种类繁多且表型复杂多样,导致临床上难以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诊断。 结构变异(SVs)是基因组变异的主要原因,包括插入、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从癌症到神经病学以及罕见病的发病机制,人类基因组学中结构变异的重要性已在许多领域中日益凸显。纳米孔长读长测序具有超长读长(目前最长为4Mb),无GC偏好性,实时分析,快速,可便携,直接检测甲基化等优势,能够跨越重复序列从而克服短读长测序在鉴定罕见病SVs中所面临的挑战。
纳米孔测序与中国人群基因组结构变异研究
纳米孔测序无需扩增,可直接在信号内识别甲基化信息,无需额外化学转换。长读长能够以高再现性和低偏好性直接检测基因组甲基化,并准确进行甲基化单倍型分型。结构变异(SVs)是指长度超过50bp的插入、缺失、倒位和移位的基因组序列重组,研究表明结构变异与健康、表型、常见或罕见人类疾病均有关联。对大型结构变异的研究往往受限于传统短读长技术固有的读长长度。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谢志团队利用纳米孔超高通量测序平台PromethION,完成了405名中国汉族人群规模的纳米孔长读长结构变异分析,对中国人群基因组中由结构变异引起的多样性及复杂性遗传变异进行研究意义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在预印网站《BioRxiv》。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2.09.430378
北京大学应志涛教授讲解“CAR-T细胞在淋巴瘤中的应用进展”
细胞治疗行业经历了多年研究成果积累和产业发展,正在全世界的注目中迈向应用和产业化时代,市场因而也向学界业界抛出了比实验室研究阶段、临床试验阶段更多的难题和考验,为此,生物谷邀请行业专家为大家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共同学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革教授在线讲解“环RNA种类和功能”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大量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编码RNA 的调控机制被揭示,其中常见的具调控作用的非编码RNA包括小干涉RNA、miRNA、cirRNA以及长链非编码RNA。miRNA也广泛参与细胞的分化,增殖,凋亡,个体生长发育以及器官形成等生物学过程。miRNAs和lncRNAs还直接调控DNA损伤反应过程的细胞进展,miRNAs参与了细胞对DNA损伤的几乎所有方面,包括DNA损伤感知,损伤信号转到,受损DNA修复,激活细胞周期检查点和诱导细胞凋亡。 非编码RNA,尤其是microRNA参与了炎症反应的发展,它们对稳定和维持一些细胞类型的基因表型特征十分重要。本次线上直播将围绕非编码RNA调控机理, 技术方法以及与疾病关系邀请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分享最新非编码RNA研究成果与经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转化医学及合作。
单细胞多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峰会前会之单细胞技术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从单个细胞增殖、分化为大量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又是怎样生长、成熟,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的?这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领域中一个很大的谜团。由于技术和方法的制约,这个谜团过去一直无法解开。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科学家们利用常规的测序技术,但无法将关键信息从繁多的结果中有效提取出,而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以单个细胞为单位进行高通量测序,对其中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反映细胞间的异质性、研究多种动物中的发育过程。如今,单细胞测序技术结合计算生物学,已经可以描绘单个受精卵逐步发育分化的详细转录图谱,为人类解开受精卵发育分化之谜照亮了一线曙光。
单细胞蛋白组技术在CAR-T细胞治疗中的应用
要点: 1.单细胞功能蛋白组学技术背景介绍 2.细胞多功能指数PSI:重要的评价标尺 3.细胞治疗开发案例分享 4.软件及数据分析简介
中国慢性肝病患者 一线药物耐药案例研讨会第二期
赛默飞于2021年7月成功举办了肝病患者一线药物耐药临床真实案例研讨会第一期,围绕了“耐药临床案例、Sanger测序技术”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获得了同行业者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