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SPR 基因编辑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是基于古细菌抵御外源核酸入侵的免疫机制为基础开发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基因编辑技术。同时,作为一种能够对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组进行精准修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功能性基因的筛选。相对于传统的基因编辑系统,该系统具有更加高效、操作简单、细胞毒性小等特点。
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共同参与、涉及多条信号通路、缓慢而持续的过程。在后基因组时代,得益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肿瘤细胞中获得了大量的基因组信息。这些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基因在同一发展阶段,甚至同一个基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着不同的生物学作用。如何探索这些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成为了研究者们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随着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的迅速发展,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肿瘤研究的诸多方面中得到应用,包括肿瘤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构建动物肿瘤模型、筛选肿瘤细胞表型及耐药相关基因以及肿瘤的基因治疗等诸多方面。其中,CRISPR文库筛选在药物筛选、病毒感染以及肿瘤功能性基因筛选的实验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cdna文库与RNAi文库,CRISPR文库筛选具有多功能性、低噪声、高敲除效率、以及脱靶率低等优点,如今已成为科学家们的热门选题。
MedSci梅斯&生物谷携手珠海舒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2023年4月19日14:00-15:00,邀请从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进行肿瘤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享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肿瘤研究的诸多方面中的应用及挑战,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基因编辑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单细胞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单细胞技术被认为将极大助力精确免疫治疗,该技术目前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正在逐渐拓展人类对肿瘤疾病发生、治疗的更多认知边界。
然而,单细胞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机遇与挑战共存。为加强科研院校、医院及企业多方沟通和信息共享,生物谷特联合Bio-Techne筹办于 3 月 6 日14:00召开空中讲坛《单细胞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邀请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主任/副院长曾木圣教授、浙大二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伍品、Bio-Techne, Field Application Scientist薛勇分别带来《鼻咽癌中EB病毒、肿瘤细胞与微环境的交互作用》《单细胞测序在人类肿瘤免疫全景图谱研究中的应用》《Hiplex-实现高分辨率高通量的RNA标记》主题报告分享。
免疫治疗代谢检查点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持久性的生物能量代谢
肿瘤免疫治疗在《科学》杂志2013 年十大科学突破中位居首位,被认为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最成功的方法之一。
肿瘤免疫治疗主要分为两种:细胞免疫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指免疫细胞会产生抑制自身的蛋白小分子,肿瘤细胞利用这种机制,抑制免疫细胞,从人体免疫系统中逃脱存活下来。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类药物,可解除这种抑制作用,让免疫细胞重新激活工作,消灭癌细胞。目前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是CTLA-4 抑制剂和PD-1 抑制剂(PD-1/PD-L1 抑制剂),其中PD-1 抑制剂(PD-1/PD-L1 抑制剂)包括PD-1抗体(PD-1 抑制剂)和PD-L1 抗体(PD-L1 抑制剂)。
代谢程序是免疫细胞结果的上游决定因素。包括激活、增殖和记忆细胞发育在内的免疫细胞过程都是由代谢重编程驱动的,代谢重编程可以被调节以增强性能和控制免疫细胞结局。近年来,细胞分析工具的进步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调控策略的功能结果,从而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疗法。研究人员正在利用安捷伦 Seahorse XF 技术测量动态的功能性代谢,更直接地实时测量正在发生的免疫细胞过程。
当下,我们对癌症中的代谢重编程和癌症研究中免疫代谢干预的新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023 年1 月5日,生物谷携手安捷伦聚焦“免疫治疗代谢检查点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持久性的生物能量代谢”召开主题空中讲坛,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一起探讨以上问题,欢迎广大同行参与,相信将给予同行启迪。
多重免疫组化学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在人类疾病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不断更新迭代的先进技术来实现人类疾病的认知以及相关治疗。
我国有上亿脑神经疾病患者,由于脑神经收到损伤或者发育异常所致,包括自闭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综合征、脑中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等。此外,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数持续上升,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
多重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在一张组织切片上进行多重生物标志物检测的技术,主要利用不同标记物标记的抗体识别组织切片上的靶蛋白,再通过不用的实验平台或者专业仪器实现图像的采集与分析。由于获得的生物学信息众多,不仅可以对组织细胞原位靶标类别、组分、表达量等信息进行分析,还可以研究各靶标相互作用的空间位置信息, mIHC 技术在脑神经科学、肿瘤微环境,肿瘤异质性及肿瘤发生发展等研究中均能发挥重要。
12月13日,生物谷联合Bio-Techne召开空中讲坛——《多重免疫组化学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邀请致力于神经科学、肿瘤等人类疾病发生机制及相关技术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分享当前的研究进展,相信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起到启发作用。
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在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中的前沿应用
器官芯片(organ-on-a-chip),是一项通过细胞在体外芯片中进行三维培养,实现模拟人体器官功能的新兴技术。器官芯片在新药研发、疾病模型、个性化医疗和航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16年,器官芯片技术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列为“十大新兴技术”之一。
类器官(Organoids)是干细胞领域的重大突破之一,是源自于自组织干细胞的体外3D培养体系,具备起源组织的体内结构、功能及基因等重要特征。目前,类器官培养已用于各种组织,其中包括肠道、肝脏、胰腺、肾脏、前列腺、肺、以及大脑及神经。其培养应用也被逐渐用于多项研究应用中,包括细胞生物学、再生机制、精准医疗以及药物毒性和药效试验等等,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11月29日,生物谷携手艾玮得生物聚焦肿瘤类器官目前的发展及技术应用场景,邀请业内专家在本期空中讲坛“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在肿瘤类器官模型构建中的前沿应用”中,分享器官芯片最新进展、器官芯片与类器官建模的交叉应用、器官芯片技术助力临床科研等专题。相信将给广大同行带来灵感启迪,欢迎感兴趣的老师共同参与。
聚焦产学研 共话iPSC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
iPSC正在各种细胞疗法应用中进行探索,目的是逆转机体损伤或疾病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取自患者自体的体细胞经诱导后成为iPSC,可分化成特定类型的体细胞从而逆转机体损失或疾病,同时避免了免疫排异、伦理学等问题。通过从感兴趣的疾病患者中生成 iPSC,并将其分化为疾病特异性细胞,通过这种方法,iPSC 可以“在培养皿中”有效地建立疾病模型。此外,iPSC具有提供生物学同类的细胞类型的潜力,这些细胞可以用于针对各类组织细胞的化合物鉴定、筛选,靶标验证,和作为新药发现的工具。
当前细胞治疗产业化相对成功的产品是以CAR-T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但是这些血液来源的免疫细胞主要适用疾病还是集中在肿瘤。在其它不同的组织、器官或者更多的疾病治疗领域,iPSC衍生细胞疗法则有着巨大潜力。尤其是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的逐步成熟,极大地加速了iPSC衍生细胞疗法的发展。iPSC重编程和定向分化技术使得低成本、批量生产、工程化改造人体功能细胞成为可能。作为再生医学的“种子细胞”,iPSC因其独特的无限增殖能力和发育全能性正成为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临床试验热点,这个领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基于此,本期由MedSci梅斯&生物谷携手赛默飞世尔科技于2022年10月12日联合推出“iPSC在细胞治疗中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空中讲坛,将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为大家解读iPSC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期待与大家相聚云端!
CAR-T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突破进展与创新策略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新途径,国内外在实体瘤CAR-T治疗技术领域的研发热情十分高涨,已将实体瘤CAR-T治疗技术作为重要的技术发展。
通过近年来不断累积的临床数据,证实了CAR-T细胞在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实体肿瘤免疫治疗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CAR-T如何进入实体瘤微环境并在其中保持活力,怎样更加快速准确的识别肿瘤细胞,如何克服免疫抑制发挥作用等等,仍需广大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对于打破现有实体肿瘤治疗困境,帮助患者获得更持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9月6日,生物谷特携手北京义翘神州股份有限公司为广大研究者们推出此次《CAR-T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突破进展与创新策略》空中讲坛,采用线上直播的形式,邀请从事细胞免疫治疗领域的行业权威技术专家,分享当下最新的细胞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促进行业内的学术交流,加快实体瘤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转化。
细胞外囊泡在癌症诊断治疗中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应用
癌症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但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早诊早治,能够早期预防癌症,减缓疾病发展。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控制癌症,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0部门发布《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针对重大科技攻关行动加强癌症相关学科建设,并把癌症防治列为《健康中国行动》15个重大专项行动之一。 在此背景下,一项被称为细胞外囊泡的新学科成为癌症诊断治疗研究热点领域。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纳米级的天然衍生囊泡,其中包含多种反映其来源的生物活性分子,可以作为机体内天然的“物流和高通量信息交流系统”,介导细胞间通讯,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过程,同时也被认为是未来极具潜力的药物靶向治疗载体。 与传统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合成载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相比,细胞外囊泡是天然的纳米级膜囊泡,具有天然的跨越血脑屏障的能力,高度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免疫原性低、无细胞毒性等优点,这些优势为癌症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给药策略,未来细胞外囊泡靶向递药技术将在抗肿瘤治疗、干细胞治疗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成为癌症诊断治疗的新利器。 那么细胞外囊泡在癌症诊断治疗领域有哪些前沿研究?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如何?为深入探讨以上疑问,加强细胞外囊泡领域的机制研究、体外诊断及疾病治疗方面的学术前沿交流,生物谷举办本次网络论坛,特邀肿瘤与细胞外囊泡领域专家进行精彩报告,以及最新进展的专业分享。期待与您相聚云端,共话细胞外囊泡在癌症诊断治疗中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应用。
智能自动化驱动变革,提速生物样本库建设
与中国生物样本库同行
近年来,随着中国生物样本库建设蓬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物样本库。生物样本库作为承载生物样本实体、分子信息以及样本表型数据的资源平台和学科建设的基石,为开展各领域科研工作、开拓新的临床诊疗手段和优化医药研发资源配置等,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样本资源丰富的优势背景下,如何推进样本资源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如何充分利用样本资源,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共享应用,成为各学界关注的问题。
高质量样本资源的利用和价值发挥,有赖于生物样本库存储技术的发展与革新。传统存储模式因其存储操作繁琐、样本数据难管理、人工成本高等问题,易造成人为误差、样本污染或反复冻融等现象。随着智能自动化技术的迭代,自动化样本库凭借其智能准确、安全高效、信息化管理等显著优势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加速了我国样本库资源库高质量与科学规范化建设,助力生物样本库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期由MedSci梅斯&生物谷携手华大智造于2022年7月26日联合推出“智能自动化驱动变革,提速生物样本库建设”空中讲坛,届时将邀请行业专家为大家解读生物样本库的智能化应用与发展,期待与各位相聚云端!
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干细胞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在生命科学领域飞快发展,基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复制、具有多向分化的独特功能,其在转化医学、再生医学、精准医学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干细胞研究来说,荧光显微成像技术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工具。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具有很多传统成像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包括更高的分辨率、高对比度,避免繁复的样品处理过程对生物标本造成损伤,穿透深度能实现较厚的样品成像,以及可以在细胞内进行特异性标记等。最重要的是,荧光显微成像技术能够支持获取生物活体样本的动态信息,使生物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得以实现。因此,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在帮助科学家探索干细胞世界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促进干细胞领域研究人员深入交流,生物谷携手全球知名企业基恩士联合推出本次空中讲坛,邀请行业内专家为大家分享干细胞研究的前沿进展以及荧光显微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此外,本次讲坛也将设置在线答疑环节,邀请观众与专家深入交流,届时欢迎广大业界和学界人士相聚云端、参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