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细胞的“身份危机”!研究揭示加速衰老的“间充质漂移”,逆转密码藏于“山中四因子”
来源:生物探索 2025-08-26 11:01
这项发表于《细胞》的研究,其意义远不止于发现了一种新的衰老标志物或一种潜在的抗衰老疗法。它为我们思考衰老、疾病与生命可塑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
衰老,是生命体最普遍也最神秘的现象之一。它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塑家,在我们身上刻下时间的印记:皮肤失去弹性,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也日渐减弱。我们常常将衰老理解为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损耗过程。但如果,衰老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主动、更具方向性的变化呢?一个普遍存在于我们体内,悄然改变细胞“身份”的进程?
8月14日,《Cell》的研究报道“Prevalent mesenchymal drift in aging and disease is reversed by partial reprogramming”,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被称为“间充质漂移”(Mesenchymal Drift, MD) 的现象,它像一个幽灵,贯穿于人类的衰老和多种年龄相关疾病中。这不仅为我们理解衰老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巧妙地展示了如何利用细胞重编程技术,让这些“迷失”的细胞找到回家的路。
无处不在的阴影:揭开“间充质漂移”的神秘面纱
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每个公民都有明确的职业和分工,各司其职,整个社会才能高效运转。我们的身体,就是一个由数万亿细胞组成的精密社会。上皮细胞 (epithelial cells) 像训练有素的建筑师,构建起器官的屏障和结构;内皮细胞 (endothelial cells) 则是高效的物流管理者,铺设了生命的血管网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细胞似乎开始“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它们的行为举止,开始向另一类细胞——间充质细胞 (mesenchymal cells)靠拢。
间充质细胞,可以比作是身体里的“游牧民族”或“维修工”,它们具有更强的迁移和重塑能力,在伤口愈合、组织修复等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种从高度分化的“定居”状态向上皮-间充质转化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的过程,在胚胎发育和组织修复中是正常且必要的。但是,如果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这种转化变得无序、持续且普遍,会发生什么?
这正是该研究的核心发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 GTEx) 的庞大数据库,对来自 46种不同人体组织 的基因表达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一致性规律:在绝大多数组织的衰老过程中,与上皮-间充质转化 (EMT) 相关的基因通路都表现出显著的活跃(上调)。这种趋势非常稳固,即便在校正了性别和样本缺血时间等干扰因素后,依然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许多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通路,如负责能量代谢的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和三羧酸循环 (TCA cycle),以及胆固醇生物合成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等,则普遍表现出活性下降(下调)。这一升一降,清晰地描绘出衰老细胞的功能图景:它们一方面变得“懒惰”,能量生产效率降低;另一方面,却又变得“躁动”,开始显现出间充质细胞的特征。
研究人员巧妙地将这一现象定义为“间充质漂移”(Mesenchymal Drift, MD)。它不仅仅局限于上皮细胞,还包括内皮细胞、周细胞 (pericytes)、巨噬细胞 (macrophages) 等多种细胞类型。这些细胞仿佛在经历一场集体性的“身份模糊”,它们并未完全转变为另一种细胞,而是在原有身份的基础上,叠加了间充质的“属性”,导致其原始功能受损,同时获得了包括改变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影响组织硬度、分泌炎症因子等新能力。这种普遍存在的“细胞状态漂移”,暗示着它可能是驱动器官功能失调和衰老进程的一个根本性机制。
漂移的共犯:在疾病恶化中,MD扮演了什么角色?
既然间充质漂移是衰老的一个标志,那么在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疾病中,是否也能找到它的踪迹?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困扰老年群体的顽疾,试图寻找MD与疾病进展之间的关联。
肺部的“纤维化疤痕”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 是一种致命的年龄相关疾病,患者的肺部会逐渐被疤痕组织取代,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研究人员分析了IPF患者的肺部样本,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MD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为了探究这背后的细胞层面的变化,他们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 (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 对超过 30万个肺部细胞 进行了分析。结果揭示了一个“双重打击”的景象。一方面,IPF患者肺部的细胞组成发生了剧变:负责气体交换的关键细胞,如肺泡I型 (AT1) 和II型 (AT2) 上皮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而间质基质细胞 (stromal cells) 的比例则相应增加。另一方面,在那些“幸存”下来的上皮细胞以及各类基质细胞中,MD基因的表达也普遍上调。这意味着,肺纤维化的发生,不仅是因为“建筑师”(上皮细胞)数量少了,更是因为留下来的“建筑师”和周围的“维修工”(基质细胞)都开始“不务正业”,共同参与了组织的破坏性“重建”。
肝脏的“硬化”之路
在肝脏疾病中,研究人员也发现了类似的规律。他们聚焦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的脂肪性肝病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MASLD) 及其更严重的阶段——脂肪性肝炎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hepatitis, MASH)。结果显示,MD的水平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健康的肝脏或早期肝病中,MD基因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一旦疾病进展到晚期MASH(纤维化分期为F2-F4),MD水平便会急剧飙升。
单细胞层面的分析进一步揭示,在肝脏纤维化的进程中,肝脏内的内皮细胞和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 是MD上调最显著的细胞类型。这与已知的肝纤维化机制高度吻合,因为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s) 正是肝脏“硬化”的关键步骤。MD的上调,很可能就是推动这一病理过程的“油门”。
遍及全身的“漂移”信号
除了肺和肝,研究人员还在更多年龄相关疾病中追踪到了MD的足迹。在慢性肾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患者的肾小球和肾小管中、在心肌病 (cardiomyopathy) 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患者大脑的特定细胞中,甚至在衰老的皮肤中,都观察到了MD的显著上调。
这些来自不同器官和疾病的数据,共同指向一个结论:间充质漂移并非某个器官的“专利”,而是一个在衰老和多种年龄相关疾病中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的生物学现象。它像一个潜伏的共犯,在各种病理过程中推波助澜。这不禁让人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漂移仅仅是疾病的“结果”,还是导致临床结局恶化的“原因”?
生死攸关:MD的临床“含金量”有多高?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将MD与最“硬核”的临床指标(患者的生存率)直接挂钩。研究人员巧妙地选择特发性肺纤维化 (IPF) 患者作为“概念验证”(proof of concept) 的模型,进行了一项震撼人心的分析。
他们根据患者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BAL) 细胞中MD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将132名IPF患者分为了高、中、低三组,并追踪他们的生存时间。结果清晰地展示了MD的“生死判官”角色:
低MD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长达 1027天。中MD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骤降至 604天。而高MD组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为 294天。
更惊人的是,如果比较表达水平最低和最高的极端个体,其生存时间差异超过了 40倍(分别为2498天和59天)。这一数据有力地表明,MD的程度与IPF患者的死亡风险呈强烈的负相关。它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分子生物学概念,而是可以预测患者生死的强有力的生物标志物 (prognostic marker)。
那么,是什么在驱动这种全身性的漂移呢?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血液,这个连接全身器官的“信息高速公路”。他们分析了血浆蛋白质组数据,发现在衰老过程中,血浆中水平升高的蛋白质,其相关功能恰好高度富集在EMT通路中(调整后p值为2.7x10⁻¹⁸)。
更有趣的是,他们进一步分析了与全因死亡率相关的血浆蛋白。结果发现,那些与死亡风险强相关(风险比 Hazard Ratio > 1.1)的蛋白质,其功能同样显著富集于EMT通路。相比之下,那些与死亡风险弱相关的蛋白质,则更多地与炎症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 信号通路相关。这个巧妙的区分说明,驱动死亡风险的,并不仅仅是笼统的“慢性炎症”(inflammaging),而是一种更具特异性的、以EMT为核心的间充質漂移过程。这暗示着,循环系统中的某些因子可能正在全身范围内“广播”衰老和漂移的信号,将一个器官的衰老“传染”给其他器官。
拨回生命的时钟:“部分重编程”的逆转魔法
既然MD与衰老和疾病的预后如此密切,一个大胆而令人兴奋的想法便应运而生:我们能否逆转这种漂移,从而延缓衰老,治疗疾病?研究人员想到了著名的“山中四因子”(Yamanaka factors),即OCT4, SOX2, KLF4, 和 MYC (OSKM)。这四个转录因子能够将已经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为具有无限潜能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这一过程堪称生命科学的奇迹。
有趣的是,细胞重编程的早期阶段,恰好涉及一个与MD相反的过程——间充质-上皮转化 (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 MET)。那么,是否可以利用重编程的“部分”过程,在不将细胞完全变回干细胞的前提下,仅仅“纠正”它们的间充质漂移,实现“返老还童”呢?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精巧的体外实验。他们取来一位96岁高龄捐赠者的皮肤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s),并诱导OSKM因子的表达,然后在不同时间点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绘制出细胞重编程的完整轨迹图。
轨迹分析揭示了细胞命运的三条路径:一条通往最终的多能干细胞状态;一条是“无动于衷”的未重编程状态;而第三条,也是最关键的一条,是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部分重编程”(partially reprogrammed) 状态。
在这个“部分重编程”的窗口期,奇妙的事情发生了:MD的“刹车”,在诱导OSKM表达的最初3天内,核心间充质基因和TGF-β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均被显著下调;身份的“校准”,此时代表上皮特征的基因尚未开始稳定上调,表明抑制MD是发生在向多能性转变之前的一个早期、独立事件;衰老的“逆转”,处于部分重编程状态的细胞,其整体基因表达谱发生了显著的“年轻化”逆转,衰老的转录组特征被有效抹去。
研究人员还比较了来自22岁年轻捐赠者和96岁年老捐赠者的成纤维细胞在重编程过程中的差异。他们发现,老年细胞的起始MD水平更高。在OSKM诱导下,老年细胞中MD的下降幅度比年轻细胞更为剧烈,这表明部分重编程对于“纠正”衰老细胞的异常状态可能更为有效。
在体内逆转“漂移”的现实与挑战
体外实验的成功固然鼓舞人心,但真正的考验在于,这种逆转效应能否在复杂的生命体内实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多个已发表的体内重编程小鼠模型的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自然衰老的小鼠进行了长达7个月的周期性、系统性的OSKM诱导(用药2天,停药5天)。结果显示,在这些经过“部分重编程”治疗的老年小鼠中,肾脏和肝脏这两个在衰老过程中纤维化最显著的器官,其MD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在另一个针对早衰症 (progeroid) 小鼠模型的研究中,通过腺相关病毒 (AAV) 递送OSKM因子,仅75天的治疗就足以显著降低骨髓中的MD水平,并使造血细胞群向年轻状态转变。
为了进一步精确到细胞类型,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在小鼠肠道和胰腺中进行部分重编程的数据。在肠道中,仅4天的OSKM诱导就足以降低多种上皮细胞的MD水平。而在胰腺中,由于OSKM诱导时间更长(7天),反应则更为复杂,这提示部分重编程的效果可能存在细胞类型和作用时间的依赖性。
这些来自不同组织、不同模型的数据,共同证实了部分重编程在活体动物内逆转间充质漂移的强大潜力。它表明,我们不仅能在培养皿里“编辑”细胞的年龄,更有可能在生命体内启动一个“系统性”的年轻化程序,通过抑制MD,改善组织功能,对抗衰老。
不止于“返老还童”:对细胞身份和生命韧性的再思考
这项发表于《细胞》的研究,其意义远不止于发现了一种新的衰老标志物或一种潜在的抗衰老疗法。它为我们思考衰老、疾病与生命可塑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框架。
“间充质漂移”这一概念,巧妙地将看似无关的多种年龄相关疾病——从器官纤维化到神经退行性疾病,联系在了一起。它揭示了这些疾病背后一个共同的细胞层面机制:细胞身份的丧失与混乱。衰老,或许不只是被动的磨损和衰退,更是一个细胞逐渐“迷失自我”、功能发生“漂移”的主动过程。
研究中提出的模型,描绘了一个潜在的“恶性循环”:反复的组织损伤和修复,导致成纤维细胞持续激活,细胞外基质变硬,并释放出大量的促纤维化和促炎症因子(如TGF-β)。这种“恶劣”的微环境,反过来又会加剧更多细胞的间充质漂移,最终使组织陷入一种慢性的、无法解决的“准修复”状态,这便是纤维化和衰老的病理本质。而部分重编程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精准地切入这个循环,通过抑制MD,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让细胞重新找回“年轻”的身份和功能。
当然,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MD究竟是衰老和疾病的“始作俑者”,还是仅仅是一个“帮凶”?我们能否在疾病早期就检测到MD信号,并进行干预?除了“山中四因子”这种“广谱”的重编程工具,我们是否能开发出更精准、更安全的“MD抑制剂”,靶向性地逆转特定组织的细胞漂移,而避免全身重编程可能带来的风险?
无论如何,这项研究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透过这扇门,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衰老单向流逝的悲观图景,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可塑性和潜在干预机会的生命过程。对细胞身份的坚守与漂移的理解,或许正是我们破解衰老之谜、提升生命韧性的关键所在。未来的医学,可能不再仅仅是修复损伤的器官,更是要学会如何“提醒”那些迷失的细胞——嘿,是时候回家了。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