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百林科与思拓凡专利争议下看国产创新之路
来源:网络 2025-05-13 15:09
近日,一起涉及生物制药行业的专利诉讼引发广泛讨论。国内企业百林科被全球生物技术巨头思拓凡(Cytiva)起诉,案件正在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案号:(2025)苏05民初195号】,尚未有最终判决。百林科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强调产品原创性。结合各方信息,这起争议值得理性审视。
在法律程序未完结前,一些行业文章已对百林科展开讨论,标题为以“侵权”为关键词,并且在专利诉讼案涉案专利并未披露的前提下,就在文中有一定的舆论导向,结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中美关税战的背景,不禁让人关注这样导向背后的意图所在。当然就在前天,中美在瑞士就关税达成初步协议,但国际经贸环境的复杂性仍为行业发展增添变数。作为观察者,我们应更冷静地看待:专利争议不仅是技术之争,也折射出中国创新企业的成长路径和合规能力。
诉讼背景:技术竞争还是市场博弈?
思拓凡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军者,技术实力与市场地位毋庸置疑。近年来,其对国内厂商的专利诉讼,引发行业热议。具体案件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相似等于侵权?技术演进的边界
在高度工程化的设备领域,功能或结构相似并不少见,尤其是当企业面向相同用户场景、解决类似问题时。正如“杯子用来盛水,带把手更便于使用”,某些设计是行业演进的共识,而非简单模仿。 生物工艺核心设备和耗材在中国发展近20年,设计初期则更聚焦国内用户痛点,注重成本、操作便捷性和适配性。
技术路径的分化源于目标的不同。判断侵权与否,需深入考量技术细节的独创性与实现方式的差异,而这应由司法程序依法裁定,而非舆论先行。
这里有一个思拓凡对江苏汉邦的侵权起诉案件或许可以说明专利争议的复杂性:2023年,思拓凡在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的关键时期,分别就“柱装填方法”(专利号:ZL200980103252.4)和“色谱柱(专利号:ZL200580037990.5)两项专利,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两起诉讼,索赔总额超千万元。
(微信公众号截图)
2024年11月2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思拓凡的“色谱柱”专利(ZL200580037990.5)因缺乏创造性而全部无效,无效请求方为江苏汉邦科技。这表明,专利诉讼的结果需基于严谨审查,预判往往不可靠。
在全球供应链重构与贸易摩擦背景下,自主研发不仅是竞争力来源,也是国产企业的责任。每一项技术迭代、每一次专利规避的设计,都是为了不被卡脖子的勇士们为创新正名、为行业蓄力的体现。
开放与合作:行业的长远之道
生命科学的目标是造福人类,技术进步离不开开放与合作。专利保护激励创新,但良性竞争更需公平环境与相互尊重。无论本案结果如何,国产“百林科”们若能持续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迭代技术,终将赢得市场认可。全球领先企业也应以开放视角看待中国制造的崛起——不仅是规模,更是技术质量和行业责任。
结语:以理性护航国产创新
专利诉讼是企业成长而定常态挑战,但不应成为创新的阻碍。期待司法程序给出公正结论,也希望此次事件提醒行业:理性竞争、合规研发是健康发展的基石。
在国际贸易摩擦与高关税背景下,国产替代已成为现实需求。市场终将青睐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加速成果转化的技术方案。国产设备的发展,不应止步于对抗或替代,而应以深耕本土需求、坚守行业规则、尊重知识产权为基石,推动中国智造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让国货走向全球舞台。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