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如果PubMed、UK Biobank、TCGA 等数据库被禁用」中美科技脱钩,国内生物科研要被卡脖子了吗?

来源:生物谷原创 2024-03-14 09:45

中美科技战终于打到了生物领域,我国的生物科研道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中美科技战终于打到了生物领域。

 

2月28日,美国白宫发布消息称,拜登正式签署了《关于防止关注国家获取美国公民大量敏感个人数据和美国政府相关数据的行政命令》(Executive Order on Preventing Access to Americans’Bulk Sensitive Personal Data and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Related Data by Countries of Concern),限制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科研人员访问和使用美方的“敏感数据”,其中个人健康数据和人类基因组数据是被关切的重点。

 

图片

图片来自于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HLHLGL0552K5D4.html

 

我们看看这个法令原文:自本法令发布之日起 120 天内,有关部门提交一份报告,评估监管涉及人类基因组数据以外的人类组学数据类型(例如人类蛋白质组数据、人类表观基因组数据和人类代谢组数据)交易的风险和收益。

 

这个影响有多大呢?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有哪些数据库会被限制使用,也不知道美国有关部门的评估结果。但如果结合最近《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磕磕绊绊的续签就知道,中美科技脱钩可能会愈演愈烈。

 

如果要做最坏的打算,那么试想今后PubMed、UK Biobank、TCGA 还有GEO这些数据库都不能用了,不但有许多本来就过得苦哈哈的研究生毕不了业,中国的生命科学研究肯定也大受影响。

 

图片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于是生物领域也面临着半导体和AI行业同样的问题了。事已至此,我们只好自己加大投入来做数据库了,即便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还有时间。像UK Biobank这样的数据库都花了将近20年才逐步扩大到今天的规模,不少国内团队都靠着其中的数据在顶刊上发了论文。

 

不过从积极的一方面来讲,倒不妨以此为契机,推进我国自己的生物数据库建设:

 

1. 我们坐拥14亿人口所蕴含的庞大生物数据,在生物医药领域,我们拥有海量的临床数据,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2. 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庞大,总数超过百万个,其中三级医院更是突破了3000家,三级甲等医院达到1651个,每年总诊疗人次接近80亿。

 

3. 我们还拥有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多民族的共存使得我国的人类遗传资源和病理资源繁复多样,为全球所瞩目。我们更是拥有全球生物样本资源最多、基因信息数据库最先进、生命科学研究支撑力最强的基因库之一,展现了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4. 在动植物资源方面,我国的生物遗传资源同样丰富。作为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畜牧业发达,物种繁多。同时,我国的果树种类也居世界第一,为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此外,我国还是水稻、大豆等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因素使得我们应该持续发力来推进生物数据库的建设。此外,已经建成的数据中心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此前我们已建成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还与部分欧美数据库有初步合作,此外很多高校也建立了不同类别的分散的数据库。

 

但我国生物数据库与欧美、日本数据库在基础设施、数据交汇、数据管理、搜索比对等方面差别巨大。并且在生物信息的权威性、完整性、使用界面的友好度、数据读取便捷性和不同数据的智能关联性等方面也存在差距。

 

构建和完善生物数据中心也必将为我国生物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此前有机构根据各地三级医院的需求进行测算,单就二代测序来说,我国的市场就已达到千亿规模。另一方面,以华大智造为代表的国内测序设备产商已经快速崛起,能够满足相当一部分市场需求。

 

图片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说完了生物数据库本身,我们再来说说学术出版。

 

有人说即便国外的这些数据库禁止我国科研人员使用,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接入这些数据库。不过问题是一旦使用了这些数据,能不能顺利地把研究结果发表在西方的学术期刊上就很难说了。这个情况和之前禁止中国高校使用Matlab的情况更相似一些。

 

于是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目前包括生命科学在内的各个领域,顶级的学术期刊还都掌握在西方出版集团手中。科技的话语权仍然由他们来把持,而且他们也不惜动用这个优势来制裁一些国家。比如在2013年,美国国会立法禁止美国的编辑和编委接受来自伊朗作者的稿件。其结果是不但美国期刊遵守了这个规定,为了避免麻烦就不接收来自伊朗的投稿,就连欧洲出版集团在遇到来自伊朗的稿件时都选择直接拒稿。

 

对于中国这么重要的市场,可能会有所不一样。但我们肯定要警惕。况且我们不是没有提前布局。

 

从10多年前开始,我国的科技出版机构和高校等就开始和西方出版集团一起推出合作期刊,想要借助出版巨头之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期刊。在这种合作里,西方出版商提供的帮助包括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邀请国际学术权威来担任主编等等。实际上这些并不一定要依赖这些出版巨头才能实现。

 

对于一本新刊来说,提升期刊质量的根本还是其主编在领域内的号召力,这直接影响其所邀请的编委的水平和创刊初期的稿件的质量。这些都决定了期刊的口碑以及之后的影响因子

 

那么我们有没有合适的主编人选?要想在国际上有号召力,还是看硬实力。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2023年的全球高被引学者排名,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共有124位高被引学者,这些学者一般在国际上都很有知名度。虽然并不是每位高被引学者都能够或愿意去主持一本新创办不久的期刊,但至少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人才储备的。

 

图片

图片来源于摄图网

 

另一方面的问题会更棘手一些。

 

国际出版商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所提供的更大的价值在于他们的品牌背书、发布平台和销售渠道,比如合作期刊可以放在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数据库里,触及全球学术圈,并通过与数据库里其它期刊打包销售的形式,产生利润。在这方面如果脱离了西方巨头,那就只有期待国内的期刊数据库的崛起,并且能够逐步拓展海外的影响力了。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觉得呢?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