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登上《柳叶刀》:华中科技大学梅恒团队利用in vivo CAR-T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来源:生物世界 2025-07-06 16:18

该研究报道了 In-vivo CAR-T 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临床试验数据,有效治疗了 4 名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标志着体内细胞疗法已迈入了关键的临床转化期及临床早期。

CAR-T 细胞疗法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方面已展现出令人瞩目的疗效。

然而,当前的自体 CAR-T 技术受到制造流程复杂、存储运输要求高、等待时间漫长以及成本高昂等因素的严重限制。

体内 CAR-T(in vivo CAR-T)细胞疗法直接将 CAR 转基因递送至体内的内源性 T 细胞,在体内原位将其重编程为 CAR-T 细胞,这更像是一种现货型产品,而非定制药物,这省去了 T 细胞分离提取、体外 CAR-T 细胞制造、扩增,以及淋巴细胞清除等步骤。

尽管一些临床前研究已将慢病毒载体用于 in vivo CAR-T 细胞工程,但临床证据仍十分匮乏。

2025 年 7 月 2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题为:In-vivo B-cell maturation antigen CAR T-cell therapy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的临床研究论文。
该研究报道了 In-vivo CAR-T 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 first in human 临床试验数据,有效治疗了 4 名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标志着体内细胞疗法已从概念验证和临床前探索阶段稳步迈入了关键的临床转化期及临床早期。

ESO-T01 是一种基于纳米抗体靶向、具备免疫屏蔽功能的慢病毒载体,用于体内 T 细胞工程化改造,该载体搭载的是靶向 BCMA 的人源化单域抗体 CAR,由 EsoBiotec(阿斯利康子公司)和普瑞金合作开发。

为了规避慢病毒对哺乳动物细胞的广泛嗜性,开发人员对其 VSVG 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进行了突变,此外,病毒膜经工程化改造过表达了 CD47 蛋白(防止被单核吞噬系统所吞噬)和抗 TCR 纳米抗体(实现对 T 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还敲除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I 类(MHC-I)基因以降低免疫原性。该 CAR 结构的上游区域包含一个 T 细胞特异性合成启动子,由抗 BCMA 重链可变区、人 CD8 铰链和跨膜区、4-1BB 共刺激区以及 CD3ζ 激活区组成。

ESO-T01 在临床前小鼠模型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这篇论文中,研究团队介绍了一项正在进行中的单臂、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 1 期临床试验中首批 4 例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接受最低剂量 ESO-T01 治疗的 first in human 数据,以评估该细胞疗法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

研究团队在 2024 年 11 月 19 日至 2025 年 1 月 20 日期间,招募了 4 名成年(年龄≥18 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这些患者经证实表达 BCMA,且至少已接受过二线治疗方案,但仍出现疾病进展或对免疫调节剂和蛋白酶体抑制剂耐药,并具有可测量的疾病。

其中,患者 1 已发展为五药耐药疾病,并伴有多部位髓外病变。患者 2 在出现两个骨旁肿块之前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3 经过 4 次治疗均无效,出现了广泛的髓外病变。患者 4 接受过 BCMA-GPRC5D CAR-T 细胞治疗,但无响应。

这 4 名患者均接受了一次 ESO-T01 静脉输注,起始剂量为 2.0×108 转导单位,且在输注前未进行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和淋巴细胞清除。预先给予了盐酸异丙嗪治疗,根据临床医生的判断,还使用了丁苯羟酸栓剂以预防输注后体温急剧上升。根据患者 1 的输注后反应,对患者2、3、4 在输注前额外给予 20 毫克地塞米松。在 ESO-T01 输注后,所有 4 名患者均接受了 24 小时的心电图监测,并在最初的 48 小时内与其他人员隔离,以作为安全预防措施(这项措施在方案中并未预先规定,而是出于对可能发生的交叉感染的担忧而采取的)。

输注后,所有 4 名患者在第一天内均出现了急性炎症反应,这些反应都具有相似的时间模式:先是发冷,随后在 3 小时内出现发热,发热持续 6-18 小时。患者 1、2 和 4 出现了需要血管加压药支持的低血压。患者 1 和 4 出现了需要补充氧气的低氧血症。患者 1 还表现出轻度意识障碍和双上肢震颤。头颅 CT 检查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患者 1 在使用地塞米松(10 毫克)和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所有症状均在 48 小时内消失。患者 3 自述头痛和腿部肌肉酸痛,经对症治疗后,所有临床症状均消失。实验室检测显示细胞因子、C 反应蛋白、铁蛋白和肝酶出现短暂升高。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评估,患者 1、2 和 4 出现了 3 级 CRS,患者 3 出现了 1 级 CRS。输注后 12 小时内淋巴细胞计数急剧下降,随后在 48 小时内逐渐恢复。在第 8-12 天期间,所有患者均出现 1 级 CRS,表现为发热,持续 1-4 天。IL-6 和 IL-10 出现第二个峰值。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 4 的脑脊液中肿瘤负荷最高,在第 8 天出现了 1 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通过使用糖皮质激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均得到了完全控制。

输注后出现了 3 至 4 级血液学毒性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 1、2 和 4)、白细胞减少(患者 2 和 4)、血小板减少(患者 3 和 4)以及淋巴细胞减少(患者 2、3 和 4),但大多数这些毒性反应在随访期间恢复到了基线水平。在 28 天内,患者 2 和 4 出现了肺部感染,经抗生素治疗后得到控制。输注后,患者的尿液、唾液和脑脊液中均未检测到慢病毒,外周血中的慢病毒滴度在输注后的前 12 小时内达到峰值,到输注后 48 小时几乎降至检测不到的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患者 4 的慢病毒滴度峰值最高,这与其第 1 天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相吻合。

截至 2025 年 4 月 1 日,所有 4 名患者均已完成 2 个月的随访,其中前两名患者已完成 3 个月的随访。患者 1 在第 2 个月时达到严格的完全缓解,髓内和髓外病灶全部消失,患者 2 在第 28 天时达到严格的完全缓解,病灶完全消失。患者 3 和 4 均有部分缓解,肿瘤病灶缩小,且在第 28 天骨髓中微小残留病灶转阴。在 2 个月的随访中,患者 3 的血清蛋白电泳和游离轻链浓度恢复正常,患者 4 的这两项指标进一步降低。

外周血中的 CAR-T 细胞在第 4-8 天首次被检测到,在第 10-17 天达到峰值,同时在骨髓、肿瘤组织、胸腔积液和脑脊液中也能检测到。在患者 2 中,基线和第 10 天肿瘤活检的免疫组化显示,CD38+ CD138+ BCMA+ 肿瘤细胞显著减少,同时肿瘤微环境中 CD3+ T 细胞浸润明显。然后,研究团队分析了在扩增高峰期 CAR+ T 细胞的表型特征。患者 1 的 CAR+ T 细胞中具有中央记忆表型的比例更高,而患者 2 和 4 的初始型和中央记忆型 CAR+ T 细胞数量更多。患者 3 的 CAR+ T 细胞中效应细胞和 CD28- CD57+ 衰老 T 细胞富集,这与其不利的 CAR-T 细胞扩增相对应。外周血中 CAR-T 细胞的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CD3- 淋巴细胞和 NK 细胞中的 CAR 表达水平较低。但造血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中的脱靶转导仍需进一步研究,且需通过长期随访监测其致瘤性。

迄今为止,仅有一例 in vivo CAR-T 细胞治疗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病例被报道(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毅教授团队,细胞疗法由济因生物开发),在该病例中,慢病毒与 T 细胞一同输注以实现体内转导,并保留了单采和输注前的淋巴细胞耗竭。

因此,《柳叶刀》报道的这项研究是首个采用 in vivo CAR-T 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例系列。ESO-T01 的起始剂量设定为按体重计算的小鼠有效剂量的人体等效剂量的十分之一。ESO - T01的起始剂量设定为人体等效剂量的十分之一,该剂量基于小鼠的有效剂量按体重计算得出。这一剂量显著低于之前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报道的剂量(7.5×109转导单位/千克体重),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尽管剂量地,但输注后 0-28 天内的最大浓度和曲线下面积与 Idecabtagene Vicleucel(BMS 开发已上市 BCMA CAR-T 细胞疗法)和 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传奇生物开发的已上市 BCMA CAR-T 细胞疗法)相当。输注后,淋巴细胞急剧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抗 TCR 纳米抗体激活后,T 细胞从循环中迁移所致。早期阶段的反应很可能源于病毒介导的急性免疫激活,在后期阶段,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展与 CAR-T 细胞的扩增相一致。

该病例系列研究的总体结果突显了 ESO-T01 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潜在治疗效果。该病例系列可提供有用的数据,或能为未来有关 in vivo CAR-T 细胞疗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