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帕金森病的"分子帮凶"终现形!研究人员破解致病蛋白传播密码

来源:生物探索 2025-02-25 11:34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帕金森病本身。FAM171A2作用机制的揭示,为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等蛋白病提供了全新视角——或许所有错误折叠蛋白的传播,都依赖特定的"分子接收器"。

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里,一场致命的"分子瘟疫"正在悄然蔓延——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如同传染性颗粒,沿着神经网络攻城略地。这种病理蛋白的跨神经元传播,被认为是疾病从手部震颤发展为认知障碍的核心推手。然而,一个困扰科学界二十年的谜题始终未解:这些蛋白纤维究竟如何突破神经元的铜墙铁壁?

2月20日发表于《Science》的突破性研究“Neuronal FAM171A2 mediates α-synuclein fibril uptake and drives Parkinson’s disease”给出了答案:一种名为FAM171A2的神经元表面受体,正是α-syn纤维入侵细胞的"特洛伊木马"。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百万级人群基因组数据,首次锁定FAM171A2基因的五个变异位点与帕金森病风险显著相关,携带特定基因型的人群患病风险提升达10%。更令人震惊的是,在517例患者脑脊液检测中,FAM171A2浓度与α-syn病理负荷呈现强烈负相关(β=-0.38,P=1.39×10⁻¹⁵),暗示其直接参与致病蛋白的恶性循环。当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小鼠模型中操控该基因时,发现了戏剧性逆转:过表达FAM171A2使α-syn纤维内吞效率提升3.2倍,导致黑质区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率飙升至68%;而特异性敲除该基因后,病理传播被遏制61%,小鼠甚至能在转棒测试中保持正常运动能力。

冷冻电镜与核磁共振技术揭开了分子层面的致命"握手"——FAM171A2的胞外结构域通过精密的静电网络,选择性捕获α-syn纤维C末端的8个关键氨基酸,其结合强度(KD=33nM)比单体蛋白高出三个数量级。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病理蛋白的传播机制,更为药物研发指明方向:在虚拟筛选中脱颖而出的抗癌药物bemcentinib,能嵌入两者结合界面,使α-syn纤维内吞率降低72%。该研究首次绘制出帕金森病传播的全景路线图,为开发阻断疾病进程的靶向疗法点燃了希望之火。

帕金森病:当大脑的"垃圾处理系统"崩溃时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被称为"颤抖的恶魔",全球已有超过1000万患者。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不仅会导致肢体震颤、肌肉僵硬,更会逐渐剥夺患者的行动能力和认知功能。长期以来,研究人员发现患者大脑中会出现大量异常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 α-syn)纤维聚集,这些"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就像病毒般在脑区间传播,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但一个关键谜题始终未解:这些致病蛋白纤维究竟如何突破细胞防线,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毒性?最新发表于《Science》的研究给出了颠覆性答案——一个名为FAM171A2的基因编码的神经元表面受体,正是α-syn纤维入侵神经元的"特洛伊木马"。

基因密码中的关键线索:GWAS大数据追踪

研究团队从30万人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数据中锁定目标。通过整合英国生物银行(UK Biobank)、芬兰基因库(FinnGen)等数据库,发现FAM171A2基因的五个变异位点(rs850738、rs708383等)与帕金森病风险显著相关,携带风险基因型的人群患病几率最高提升10%(OR=1.10)。

更直接的证据来自脑脊液检测:在517名帕金森患者和169名健康对照的队列中,患者脑脊液的FAM171A2浓度比健康人群高出37%。当使用超灵敏的荧光扩增技术检测病理性α-syn种子时,FAM171A2水平每升高1个单位,致病蛋白的增殖速度就加快17%(β=-0.17,P=0.001),这揭示了两者间的恶性循环。

动物实验:操控基因就能逆转疾病进程?

研究团队构建了三种基因工程小鼠模型:FAM171A2过表达型、全身敲低型和神经元特异性敲除型。当向小鼠脑内注射α-syn纤维后:

过表达组:6个月后黑质区(substantia nigra)的磷酸化α-syn(p-α-syn)病理面积扩大2.3倍,多巴胺神经元死亡率达68%

敲低组:病理面积缩减61%,神经元存活率提高至89%

特异性敲除组:运动功能测试(转棒实验、悬吊实验)表现与健康小鼠无异

电镜动态追踪更捕捉到惊人画面——携带FAM171A2受体的神经元在接触α-syn纤维后,79%的蛋白颗粒在28秒内完成"吸附-内吞"全过程,而敲除组仅有11%的内吞事件发生。

分子探案:受体与致病蛋白的致命"握手"

要阻断这场分子灾难,必须破解两者的结合密码。研究团队通过冷冻电镜和核磁共振(NMR)技术,首次解析出FAM171A2与α-syn纤维的复合物结构:

结合位点:FAM171A2的胞外结构域1(Domain 1)通过静电作用,精准抓取α-syn纤维C端的8个氨基酸(Val¹¹⁸-Asp¹¹⁹-Asp¹²¹-Asn¹²²-Glu¹²³-Ala¹²⁴-Tyr¹²⁵-Glu¹²⁶)

超强选择性:对纤维的亲和力(KD=33nM)比单体高1000倍,且不与tau或β淀粉样蛋白交叉反应

结构漏洞:当用基因编辑技术删除Domain 1后,α-syn纤维的内吞率骤降83%

这就像专为α-syn纤维设计的分子锁匙,正常单体蛋白无法触发这种特异性结合,但一旦形成纤维结构,就会暴露出致命的结合位点。

老药新用:抗癌药物意外成为"分子盾牌"

基于上述机制,研究团队对7173种已上市药物进行虚拟筛选。抗癌药物bemcentinib脱颖而出——这种AXL激酶抑制剂能嵌入FAM171A2与α-syn的结合界面,使两者的相互作用能降低4.8倍。

在细胞实验中,10μM浓度的bemcentinib即可阻断72%的α-syn纤维内吞。更令人振奋的是,给小鼠连续7天脑室内注射该药物后:

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中的α-syn纤维载量减少53%(P<0.01)

运动协调测试成绩提升至健康组的85%

未观察到明显的血脑屏障穿透问题或神经毒性

尽管该药物目前仍需改造以提高脑部生物利用度,但这项发现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全新靶点。研究团队已申请相关专利,并启动分子结构优化研究。

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挑战

虽然成果显著,但研究者强调仍需跨越三大障碍:

时空特异性:FAM171A2在胚胎发育期参与神经迁移,系统性抑制可能引发副作用

个体差异:约23%帕金森患者携带低风险基因型,需开发精准分型检测

干预时机:脑脊液FAM171A2升高早于运动症状出现5-7年,如何把握治疗窗口期至关重要

未来:改写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范式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帕金森病本身。FAM171A2作用机制的揭示,为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等蛋白病提供了全新视角——或许所有错误折叠蛋白的传播,都依赖特定的"分子接收器"。

我们正站在新纪元的门槛,未来可能开发出通用型受体阻断剂,就像抗生素对抗细菌那样精准狙击致病蛋白。

帕金森病曾被视为不可逆转的绝症,但科学的利剑正在劈开迷雾。从基因解码到药物重定位,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疾病传播的分子黑手,更点燃了数百万患者的希望。当实验室的灯光照亮神经科学的深空,我们相信,彻底征服帕金森病的曙光已现于地平线。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